88看书>军事历史>苏厨>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

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安置

“你们能够发现指引,来到这里,是你们的幸运,你们是被长生天眷顾的宠儿。”

“就我个人的意愿,是希望你们最终能够回去,到时候我会派遣商队和僧团,跟着你们一同回去,为你们带去物质的繁华和佛祖的慈悲。”

“你们会成为草原上的先行者,将来或者会改变更多的人。”

“去吧,我等你们商议的结果。”

苏日哲又匍匐着行了个大礼,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苏油才转身对红衣大和尚有些不满地说道:“行走在大地上的活佛很多吗?你的任务是培养出更多的行者,而不是自己去充当行者。”

红衣大和尚莞尔一笑,合什道:“和尚也是人,要化解鞑靼人的灾难,同时还要化解他们可能带给党项人,宋人的灾难,和尚觉得必须去。”

“算了,反正说什么你也不会听的。”苏油讪讪地摸了摸鼻子:“不管他们选择什么,你这寺里的僧徒,也得借我几十个,负责教诲他们,以及两方的沟通,现在的宁夏需要的是安定。”

“如果他们中间有聪明的孩子,挑选一批进小学,我教他们学写汉字,说汉话。”

很快苏日哲带着蒙根图拉克和吉达回来了,说两部愿意接受格日勒图的意见,他们选择男女分治,六日一聚的方式。

双方商议妥当,苏油命新军将士给他们登记,取汉名,造册,检查身体,编组,带着他们前往肃州。

元丰六年四月五日,朝廷接到三路都转运司奏报,辽境初夏大雪,阻卜、白鞑两部十三万人越过大漠叩关。

转运司救治灾伤,采用男女分治之策,安置在了甘州。

男人采矿,妇孺放牧,正好弥补甘州马监和矿监人手不足的问题。

蔡确对苏油的处置感到非常头痛,甘州离漠北太远了,沿途要经过兴州、应理关、兰州、凉州。

为何要绕这么远?其目的是什么?

苏油说得很清楚,两部人马会沿着大漠和长城北面一路向甘州进发,沿途州军携带物资,出长城负责接应工作,其实也是一场三路对待南下游牧民族军事集团的应急演练。

两部人马在甘州接受安置,重要原因就是那里在巢谷和刘昌祚两路大军的防范之下,不担心其会有过度的举动。

而且甘州现在是大力建设的地方,修路、开矿、发展牧场,正好以工代赈,不劳地方费太大的力气。

等到一年半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回去都两说,估计会有很大一部分,化作宋民。

蔡确纠结了很久,有朝廷的利益,又有让苏油惹祸的根苗,而且局面如果出现问题,也非不能控制,最终选择了同意。

但是两部人马的到来,在外交上还有麻烦。

因为阻卜和白鞑,理论上是辽国的附属。

现在他们跑到大宋来了,是对辽国的背叛。

不过辽国现在应付国内大量部族的东进南下已经焦头烂额,耶律洪基为了让沿海富庶的州郡输粮去上京,甚至开出了三千石便可入官的赏格。

大量的南方商贾因此进入了辽朝官场,其中不少都是宋人,啊不,海外商人唐四郎的亲密小伙伴。

而苏油也留了足够的余地,声明此次救助纯属人道主义援助,这部分鞑靼人是临时安置,等到灾难过去,他们会重新返回草原。

辽国现在根本没法救助他们,只好让他们自生自灭,现在找到了活路,总不能再让宋人将他们送回来饿死吧?

很合理,很有人情味儿,很益西威舍。

四月,辛未,辽以知兴中府事邢熙年为汉人行宫都部署;以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绩为南院枢密副使。以耶律阿苏为契丹行宫都部署,以耶律慎思为北院枢密使。组成了“救灾中枢”。

庚午,耶律洪基接受了这几位臣子的建议,默认了宋国收容阻卜、白鞑两部的行动,同时命诸路检校脱户,罪至死者,尽原之。

……

这次雪灾对宁夏三路也不是没有影响,不过麦苗和稻苗已经深壮,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棉花苗,需要补种。

除此之外基本上就没啥了。

这次雪灾也给苏油敲响了警钟,苏油要求各地今年秋熟之后,要开始尝试冬麦的种植方式。

冬麦如今被称作“宿麦”,莱山一号抗寒抗旱,经过一冬的生长,根系会变得非常发达,对来春应付倒春寒是非常有利的。

水稻没啥办法了,只能今后在秧床上覆盖魔芋胶膜,将育秧期提前并延长,让稻苗足够强壮。

好在魔芋在陕西已经广泛种植,甘宁也非常适合其生长,否则要从南边运胶膜过来,费用都够苏油喝上一壶的。

是月,大宋中书舍人,曾巩卒。

曾巩文字上的成就就不用多说了,政治上虽然一直不得意,却也是引导王安石步入朝堂的第一人。

他与王安石本来是好朋友,王安石声誉未振时,是曾巩一力导之于欧阳修。

而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却与他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赵顼想要弥补二人的关系,尝问曾巩:“安石何如人?”

曾巩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但是因为有些吝啬,故不及。”

赵顼很奇怪:“安石素轻富贵,从来不把钱财看在眼里,怎么会吝啬呢?”

曾巩回答:“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而吝于改过耳。”

曾布如今是苏油的手下,他是曾巩同父异母的弟弟,


状态提示: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