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苏厨>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万事俱备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万事俱备

辽国那边也没啥大事儿,人事上就是以权知东京留守萧托辉为契丹行宫都部署。

五月辽国一场大火,烧掉了端拱殿门。

耶律洪基手里好像宽松了一些,命给渭州贫民耕牛布绢。

六月,己亥,在一处叫倒塌岭的地方,有人得到了一个古鼎,上有文知“万岁永为宝用”,献给了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大喜,命天下同乐,斋僧三十六万。

……

回到大名府的时候,新科进士们的观政已经结束,高滔滔从徐国大长公主所请,外放了王彦弼,让他回到了苏油身边,继续担任幕府掌书记一职。

买一送一,王晦成了苏油白捡的幕僚。

陈梧被高滔滔按在了军器监,老老实实搞他的武器研发。

扁罐的任命倒是起了点小波澜,高滔滔本来想让他继续呆在将作监,但是刘正夫上章此非培养人才之道,按照科举惯例,前三名一般判将作监、军器监,之后就要外放为官,以熟悉庶政,考量能否。

陈梧、苏轶之前因为恩荫,已经在两监主事多年,援引旧事已无必要,如朝廷看重,便当入翰林清华,锻炼文事;或外放州县,理政安民。

高滔滔最后留下了规规矩矩的陈梧,外放了调皮捣蛋的漏勺,算是来个折中。

吕大防主事,将漏勺安排成了广州番禺县令。

朝堂一下子就闹开了,众人纷纷非议吕大防打击报复。

中书侍郎章惇上章弹劾吕大防任人由私,嫉妒贤臣,处置不当。

广州如今是蛮苦逼的,不然当年也不会被侬智高打到城门下。

在宋人的理念里边,岭南以外那就算是流放地,广州,的确是太过分了。

不过如刘正夫、孔文仲等御史台官却没有闹,刘正夫认为吕大防的任命没有毛病,什么时候轮到士大夫对朝廷的任命挑三拣四了?广州就不是我大宋国土?

高滔滔等了半天没有等到御史台的动静,章惇是中书侍郎,虽然也有议论的权利,但是流程启动不了,也就不能驳回三省的决议。

其实漏勺对于这个任命倒是颇为兴奋,广州比父亲当年的夔州好点不多,番禺怕是更加不如,山高佣哥儿远,正好大展拳脚。

于是上章,番禺没毛病,我想去!

最后高滔滔无奈,以漏勺身有恩荫为由,给他升了一格,改任广州通判。

苏油看过家书和朝廷邸报,不禁苦笑:“这回怕不是中了二郎的意了……”

癸卯,苏轼抵达京外,上言:“浙西诸郡二年灾伤,而今岁大水尤甚,苏杭两地,尚需赈济,需米百万石、钱二十万。”

有御史弹劾,认为苏轼前蒙朝廷恩旨,迟迟不动身,等到大运河修通方才启程,这是贪功。

之前朝廷大力救灾,拨付了大量的钱粮,苏轼以工代赈,掏浚西湖,修造运河。

如尚需赈济,那之前修河的费用,是没有发放到百姓手里吗?

还有大苏在两浙路建粮食加工厂,将北人不爱吃的粉面强行卖给朝廷,用于抵扣赋税,这是损朝廷之用,树一己之恩,理当惩戒。

两浙苏杭太湖,乃朝廷钱粮重地,苏轼在杭州两年一味宽容,离任前还要坑朝廷一笔,当朝中诸公都是傻子吗?

苏轼行舟到了陈留,听闻朝中弹劾,停船待参,不敢入京。

一日讲读完毕,范祖禹收拾起讲义,却听高滔滔问道:“侍讲对大苏一事,有何看法?”

范祖禹放下讲义,躬身道:“以臣所见,夫子在杭州的治政,的确是有些过宽了。”

“苏杭两地连续遭灾,但是经过夫子多方筹措救灾,以工代赈,大建粉厂,虽然朝廷岁入在两浙路有所减少,但是百姓的确是获利安定下来了的。”

“但是也苏杭也有问题,那就是杭州是曾经彻底让五等户消失的地方,天下评价为‘首善之区’。”

“当地官员为了保住皇宋的这处‘脸面’,对于遭灾之后应该降等的百姓,依旧不予降等,导致颗粒无收而赋税依旧。”

“虽然起于天灾,终究还是施政之祸,夫子到了杭州,首先制止了这种现象,第一件事就是重登户等,实事求是。”

“五等户下,实需救治,这百万石粮米,二十万缗钱财,当是为今后五等户所设。”

“夫子害怕朝廷不顾杭州重现下等返贫之实,徒以颜面名声为重,如果在奏章里明确提出来,怕是不但得不到朝廷应允,反而会惹出更大的波澜,故而假以赈济之名。”

“要知道之前重订五等,不说朝中,就连杭州本地百姓士绅,都是反对之声不绝。”

“好多百姓甚至宣称宁愿饿死,也不降等,不领救灾粮,不给杭州和皇宋丢脸。”

“太皇太后,杭州百姓都是好百姓,但夫子不可能任由他们的性子乱来的。”

高滔滔长吁了一口气,眼中含泪:“朝中能为我祖孙二人道此者,侍讲、司徒而已。又因为事涉苏轼,司徒也不敢辩白,竟然就无人见说。老身如今已然知晓,再有这样的事情,侍讲还需知无不言。”

己卯,诏赐米百万石、钱二十万缗赈济杭州,并命苏轼入京就职。

己酉,修《神宗宝训》。

河东路沈括上奏,元佑六年上半年,河东路铜冶共得铜、矾七百万贯,其中半输朝廷,地方也得三百五十万贯,请于晋州矾务开设炼钢厂,筹备铁路所用钢轨。

沈括这个报表的


状态提示: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万事俱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