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苏厨>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比

第二百七十八章大比

除了这个,其实还有很多选择。

比如三传科,考《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三礼科,考《周礼》、《仪礼》和《礼记》。

五经科。考《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九经科。考《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

学究科。《毛诗》、《论语》、《尔雅》、《孝经》、《周易》、《尚书》

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

以上各科,只有填空题和简答题。

还有开元礼科。考唐玄宗时期编撰的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书籍——《开元礼》。

按照周礼分吉、嘉、宾、军、凶五类,考的内容就是封禅怎么封、垂帘听政怎么听,外交接待怎么搞,受降仪式怎么弄,大军出发前如何祭旗,皇帝驾崩如何举行丧事等等与礼仪有关的问题。

最后明法科。根据《编敕》和《宋刑统》,进行案例分析。

除了进士科,以上考的都是记忆力,不涉及理解能力和自由发挥。

因此进士科要求最高,功名最重,甚至可以携带两本参考书籍进场——《切韵》和《玉篇》。

《切韵》,是隋朝仁寿年间编撰的注音书。

《玉篇》,是依据部首检字法编纂的字典。

因为诗、赋都限韵,还讲求平仄,所以允许带这两种工具书备查。

到了现在,苏油所刷的题,便从分类巩固变化为按照考试顺序内容综合,每三天在明允堂哥指点下,刷评一整套试卷。

不管准备充分不充分,时间可不等人,照常一天天地翻过。

……

正月,诏书下来,大比,诸路举人已经到达的,排日赴都堂,帘引,交送审查资料,等候通知,择日开考。

很快,诏书再下——翰林学士王珪知贡举。

接到诏书,王珪立刻赴贡院,然后贡院封锁,禁止出入。

半月之后,省试开始。

进场程序与解试是一样的,不过排队的人群,年龄明显就偏大了。

上一场苏油年纪不算突出,这一场,好些外地来赶考的见到他都是一愣——谁家书童这么不晓事,混进我们贡士老爷们的队伍里来了?

等到诸人进入考场,王珪带着大家拜了圣人,然后取号,一群人乌泱乌泱地散开,寻找各自的考位。

这次考试连考三天,顺序和解试相同:第一天策,第二天论,第三天诗赋加贴经墨义。

这个考试也要定名次,不过名次屁用没有。就好像苏轼,这次高中,结果殿试好惨。

三天内考生是不得出去的,吃喝拉撒都在这里。

大宋,至少汴京,是商品经济社会,因此小商小贩们无孔不入。

你就是光着身子进来,只要有钱,也能应付好这次考试——什么东西都有卖。

只是什么东西都比外边贵上好多倍。

苏油的东西其实带得很齐全,不过他不差钱,因此有小吏拎着篮子过来的时候,他也随意打发一些,买了也不一定用。

这也是关系学,虽然估计赵老头或者老张的残余势力跟他们打过招呼,但是这几日里,这些小吏,能不得罪就不得罪。

打开考卷,苏油微微一笑,耗时三两年的刷题dà fǎ——生效了。

题目虽然中了,但是文章也要有些微的变化,因为考官乃是王珪。

王珪是成都华阳人,以文章致位通显,在地方上打转的间极短,好像考上榜眼之后外放过一任通判,之后就一直在皇帝身边打转。

后来成了著名的“三旨相公”。

他的文章,气魄宏大华丽,历任皇帝非常喜欢,后人评价——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

说白了实质上还是一个御用文人,那自己文章究求实务的风格便要改上一改。

就用之前的模拟卷为蓝本,用华丽的辞藻包装一下,除了分量和味道,色和香得占到一半,这样成绩才不会太差。

想好之后,开始在稿纸上动笔。

文章写完,苏油将之放在一边,从书箱里取出碗筷。

监考官从苏油身前踱步过去,然后又走了回来,目瞪口呆地看着他——这小孩要在贡院里做饭?!

明代可以带炉子进考场,不过宋代不可以。

苏油见监考官看着他,微微一笑算是打过招呼,然后在铜碗里装了大半碗饮水,从一个瓶子里舀了一大勺肉酱放进去,然后取过裁纸刀,从进场后买来的卤肉上切下了一些放进去,又剥了一个鸡蛋。

监考官不走了,这孩子还是经验太少,凉水泡这些东西,吃了不拉肚子才怪!

不过现在不用制止,等到他准备下嘴再告诉他,要他感恩,也是积德。

却见苏油又取出一个用面条丝绞在一起的面饼,金灿灿的,好像用油炸过。

将面饼也放进去,盖上了盖子。

接着又取来一个铜钵,从一个罐子里边挑了一些粉末到里边,加入清水,将铜碗放上去,严丝合缝!

监考官愈发觉得奇怪,事有反常即为妖!这货必须盯紧一点!

然后就听见咕嘟咕嘟直响——铜钵里的水开了!

怎么可能?!监考官都傻了,伸手一摸铜钵的外壁,哎哟好烫!

几分钟后,苏油打开铜碗的盖子,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卤肉面做好了。<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