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连续几天阴雨绵绵,天气越来越冷,好像第二天就要降下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但是忽然天晴了,阳光明媚,只是空气依然干冷。x23u
古琪静和杨骅早早在李想家楼下等着,先是见到他爸爸牵着蹦蹦跳跳的双胞胎小姐妹走了,应该是上幼儿园,接着看到李想出来。
他快步钻进了车里,室外太冷,冷风直往脖子里钻。
“这是热水。”
古琪静贴心地递给李想一个保温杯,经过这几个月的接触,她基本熟悉了李想的习惯,比如保温杯。18岁的青年走到哪里都喜欢带上这么一个保温杯,像中年人的习惯。唯一不同的是,中年人的保温杯里放枸杞,他的不放,只放一片柠檬。
“谢谢。”李想双手抱着保温杯,想要取暖,但是保温杯身上根本不热乎,只是有点暖而已,这还是刚才古琪静温暖的,而不是杯子里的热水传递出来的热量。
既然取不到暖,他现在又不渴,便把保温杯插进了座位上的杯座里。
古琪静递过来一个暖宝宝,李想赶紧把双手笼进去。
杨骅开车离开。
车窗外阳光照进来,车内开了空调,呼呼的。这车条件有限,空调声有些大。
“走吧,约好的地方叫什么来着?”李想问古琪静。
古琪静手上拿了一个文件夹,里面记录了李想近期的主要行程安排。
“宁都咖啡馆。”她没有翻文件夹,随口答道。
这个地点是她和《联合生活周刊》约的。
李想点点头,随即问她:“没有大纲?”
古琪静点点头:“没有大纲,他们说不设置谈话范围,随意聊,如果是你不想聊的话题,可以不回答。”
“那就当是聊天。”
“嗯。”
采访一般都会有采访大纲,方便两方准备。
但这是一般情况,也有没有大纲的,只定一个主题,再列出一份避谈清单,不在这份清单上的话题都可以聊,在清单上的话题则不能说,免得谈话不愉快。
11月份的时候,李想的《》杂志上,随即《联合生活周刊》敏锐地发现了写小说的李想就是唱歌的李想,第一时间提出了专访邀请,双方把时间定在了今天。
古琪静定的地点,离李想家不远,坐车一刻钟就到,杨骅留在车里,她随李想一同进了咖啡店。
两人进门后没有停留,直接进了包厢,一个中年男人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半眯着眼睛,似乎在闭目养神,听到有动静才睁开。
“啊你好李想。”对方热情地站起身来,和李想握手。
这人是《联合生活周刊》的编辑赵长义,今天单枪匹马来会李想。
双方相互认识过后,古琪静给李想点了一杯咖啡,亲自端到他身前,然后才带上包厢的门,出去了。
赵长义自然地靠在椅子上,侧头透过玻璃窗,看向屋外的风景,问:“李想是盛京人,知道哪里有人少好玩的野湖吗?”
李想快速打量赵长义的样貌,他脖子上的一条深绿色围巾最为醒目。
一到冬天,盛京城内城外的湖泊就结了厚厚一层冰,许多人会到湖面上溜冰。野湖就是没人整理,也没什么人去的湖泊。这些地方要么偏远,要么危险。
李想和李诞以前没少去结冰的湖上溜冰,人多热闹,而且免费,所以附近的大小湖泊都知道。
“出西子门直走……”
既然赵长义随意聊,李想也就随意些。今天的访谈是对方主持,李想配合,定的时间是一整个上午,在这个时间段随对方怎么安排。
双方随意地聊了起来,花了半个小时候才切入正题,起码在李想看来前半个小时的聊天没必要写在杂志上。
赵长义拿出一个录音笔,打开后放在桌子上,标志正式的访谈开始。
他们从李想的小时候生活切入,谈到盛京人的日常生活,再聊到李想为什么不读音专业,《热爱生命》是发生在冰天雪地里的故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盛京本地人,怎么会写一个米国西部寒冬里的故事。
李想和赵长义在包厢里聊天时,古琪静就坐在包厢外的一个座位上,杨骅也进来了,两人像咖啡馆里的其他人一样,聊着天喝着咖啡。
不同的是,古琪静要时刻注意包厢的情况,而且拦住了两个试图进去的歌迷。
这些人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似乎知道李想在里面。有可能是李想进店时被人注意到了,也有可能是从刚才进包厢的工作人员那里传出的。
上午的专访很顺利地结束,两人在附近的饭店吃了顿便饭,然后分开,李想去了学校,下午还有三节课,其中两节是必修课,一节是选修课。
选修课是白苏的,李想有小段日子没见过他,似乎随着气温的急速下降,他的气色也下降了许多,苍白没有血色,人看起来比较虚弱。
上完课后,李想请他吃饭,特地选了一家羊肉馆,冬天吃一顿暖烘烘的羊肉汤对胃好。
老头子虽然身体不大好,但是心情好,笑呵呵的,还想要酒喝,被李想以羊肉和酒相冲拒绝了。
吃完饭后,李想送他回家。老头子笑呵呵地拐进了小酒馆里,还是原来那一家,酒桶腰大妈依然站在酒柜后招待客人,见到李想和白苏,点了点头。
“你回去吧,放心,我不喝酒,就到这里坐坐。”白苏说道。
“要坐随便坐,要喝酒就滚蛋。”大妈的大嗓门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