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明代诗人冯时可《滇西记略》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仿佛刚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此外,洱海月之著名,还在于洁白无瑕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交相辉映,构成银苍玉洱的一大奇观。
洱海洱海正在由贫中营养状态向富营养化过渡,主要污染物有总悬浮物、耗氧物质、氮、磷、挥发性酸、硫化物等;年均水温16。9c;原有土著鱼类20种,外来11种,从鱼类优势种群的变化情况看,从50年代起,大致经历了3次演替过程,50年代,鱼类区系组成保持土著鱼类结构特点,以大理裂腹鱼、大理鲤、祀麓鲤、大眼鲤、再海四须鲃、油四须鲃等为主,年捕捞量750~1500吨,70年代末,鱼类优势种群变成克氏吻瑕虎鱼、麦穗鱼、史氏黄坳和兴凯刺鳑鮍,80年代,鱼类优势种变成鲫鱼,其产量占洱海总渔获量的70左右,土著鱼类产量急剧减少。
洱海有弓鱼(大理洱海裂腹鱼)、鲫鱼、洱海土著鲤鱼(大头鲤,洱海春鲤,大理鲤等9种)引进品种银鱼,虾,螺蛳贝壳等等,其中弓鱼最为有名,当地有鱼魁之称,由于西洱河电站断了洄游繁殖路线,导致弓鱼到二十一世纪时就已绝种。湖产海菜是白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菜。
洱海洱海形似人耳,南北长,东西窄;当洱海水位1966米时(85高程)南北长42。0千米,东西宽最大8。8千米,最小3。05千米,最大水深21。50米,平均水深10。8米,湖面面积252。91平方千米,蓄水量27。94亿立方米;底质为粉沙和粘土;在入湖河口附近滨岸水域内主要是泥沙和大部淤积,深水区淤积的沉积物多为砂壤和带腐殖质的褐色粘土;入湖河溪大小共117条,北面主要为弥苜河、罗时江、永安江,西部汇有苍山十八溪水、南纳波罗江,东有海潮河、凤尾箐、玉龙河等小溪水汇入,出湖河流仅有西洱河。
洱海海岸线长30公里,曾是北通东西两湖,南达大理、下关的船运码头,沿湖居民多以渔、航为生。历史上最高水位1976。098米(海防高程),最枯水位1973。28米。1969年起,随着西洱河水电的开发,规划最低水位1969米,实际降至1970。66米,降低3。34米。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岸边再造,已建泵站悬空失效,鱼类资源骤减,井水干涸。
洱海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7c,最高气温为34c,最低气温为-2。3c,湖水不结冰。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湖面除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补给,从北面入湖的河流有弥苴河、罗莳河、永安河;从南面入湖的有波罗河;西面有苍山十八溪入湖。湖水平均深度15米,最深21米。湖水在下关经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转南注入澜沧江。
洱海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自古及今,不知有多高人韵士写下了对其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作中描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汪洋,烟波无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洱海气候温和湿润,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巡游洱海,岛屿、岩穴、湖沼、沙洲,林木、村舍,各具风采,令人赏心悦目。古人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曲。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名胜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和引人入胜。关于风、花、雪、月四景,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1962年1月,著名作家曹靖华游过大理之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感慨万千,赋留风花雪月诗一首:洱海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下关风,下关一年四季都有大风,有时风力达八级以上。关于下关的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苍山斜阳峰上住着一只白狐狸,她爱上了下关一位白族书生,于是化作人形和书生交往,他们相爱的事被洱海罗荃寺的法师罗荃发现了,他不容他们在一起,便施法把书生打入洱海。狐女为救书生,去南海求救于观音,观音洱海水吹干以救出书生。当狐女带着六瓶风回到下关天生桥时,遭到了罗荃法师的暗算,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风,于是大风全聚集在天生桥上,故下关风特别大。按科学的解释,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空气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劳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仅为下关空气对流的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尤其是在冬春季节,行走在天生桥峡谷对着的街道上,大风吹的人站立不住。
洱海上关花,上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