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裂日>第 21 部分阅读

事发表了理解贵州政府出兵云南的通电,并希望贵州的护国军能保护在云南的各国侨民的安全。英国驻昆明大使馆的通电令印度支那的英国殖民政府感到吃惊,而卡尼将这次军事行动的厉害关系向英国政府内阁做了详细的陈述,并获得了支持。驻印度支那英殖民政府不得不妥协,将支援胡坤的英军炮兵营撤回。但是,卡尼的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受到了首相的警告。

三民党政府有点急了,也发表通电,谴责了贵州护国军不顾大局的行为,并要求贵州省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不要干涉云南的内部事务,平叛之事应该由帝国中央军来完成等等,而贵州省政府对此进行了驳斥,说护国军是受滇军政府邀请,才出兵云南平叛的,并没有违反帝国关于自治省的相关法律。

而云南省主席龙江将军再次公开表示,拒绝三民党中央政府提出的派遣中央军入滇平叛的提议,坚持只要求护国军入滇平叛。并在媒体上公开了云南叛乱的经过。

经此一闹,中央政府图谋云南之心已经是昭然若揭。

就在贵州政府的通电发出不到两个小时,已经是在安顺整装待发的护国军部队在孙仲伦的带领下,全部乘坐汽车,离开安顺,开往昆明。而叛军孙度、胡坤部也迅速经保山开往昆明。

孙仲伦的部队进展迅速,火力惊人,步炮协同完美,一路上势如破竹。三天后,孙仲伦部在昆明城下歼灭赵家逸的两个团近2000多人,进驻昆明,解除了叛军对昆明城的围困。赵家逸率领残部退向楚雄与孙度、胡坤会合。

龙江在昆明发表通电,拥护民族复兴党在云南执掌政权,组建新的省政府,并把三民党在昆明的势力几乎拔出干净,彻底与李飞耘领导的三民党政府断绝关系。然向护国军总司令方云交出云南的军政大权。

到4月下旬,孙仲伦以2万人的兵力发起楚雄战役,历时三天,歼灭和击溃孙赵胡联军,俘敌人近8千人,击毙孙度、胡坤,活捉了赵家逸、陈强,而郑泽生则在护国军有意的安排下,逃回了四川重庆。至此,云南全归到方云领导的民族复兴党名下。

拥有了云南,总算是把自己的运输动脉控制在自己手中,让方云他们大大松了口气。而且云南地域辽阔,面积是贵州的两倍多,物资资源比贵州还丰富。东川、永胜、易门的铜矿丰富,使天门洞军工生产的成本直线下降。

孙仲伦将军因在云南战役中表现出色,受到了方云的嘉奖。

陆杰飞在经过护国军的军医小组的精心治疗下,慢慢恢复了健康。方云把他调进参谋总部任军需处处长,负责军需后勤。

5月初,方云改组云南省政府,兼第13军(甲级)军长,13军番号划归护国军麾下,龙江任云南省主席兼护国军陆军预备役总司令。

云南省政府改组完后,方云几乎是按照贵州的样板在云南实行经济调整,把重工业放在了第一位。禁卫队、护国军安全情报局在昆明设立了分部。

孙仲伦在云南战役总结里提出的如何有效的在丛林山地的经验在全军范围内推广,为此护国军总司令部下令在昆明组建一个山地丛林师,隶属于总司令部。原第13军(甲级)进行重新整训,以13师(甲级)为骨干,编制为山地丛林师;以辅1师为骨干,整编隶属于13军的第31师(甲级)、第36师(乙级)。

第十三军和第二十五军一样,对外统一号称为护国军,总兵力接近18万人。

这样,方云牢牢控制住了云南。

第三卷 第一章

对于方云不听命令擅自出兵云南,又把帝国的情报势力清除出西南,帝国总统李飞耘非常愤怒。他先是发电报严厉地训斥了方云一通,然后决定给方云一些教训。

他先是以帝国最高统帅的名义给方云下了命令,要求他派遣部队围剿在湘黔边界活跃的贺文常部。

然后,他秘密下了命令给川军的刘江和湘军的何康,要他们听从陈军的指挥,出兵打击黔军,同时派出密使去桂林拜见桂系的白经纬。

为什么李飞耘不亲自出面呢?因为毕竟方云已经是向帝国表示了臣服,如果他再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出兵的话,就不好向广大国民交待。但刘江、何康和白经纬他们就不一样了,出兵攻击黔军的话可以被理解为是地方强权军阀之间的斗争。

中华航空公司通过改进技术和引进相关的生产线,终于生产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民用航空飞机yu-30原型机,试飞成功后获得大汉帝国航空管理局研究所的证书,成为大汉帝国生产的第一架民用飞机。首批试生产12架。

这是一种双发飞机,装有两台由中华航空公司研究出来的fy2000型星式活塞式发动机,三点式固定起落架,标准航程为16000公里。分客货两种机型,最大速度为410公里/每小时。客机可以载客30人,货机可以载货2吨。

因此,在云南、贵州及周边发达省份之间,开始有了中华航空的民间航空服务——快捷,方便。它和云南、贵州和铁路干线,构成了西南地区最发达、最繁忙的交通系统。而这一项的税收,就让方云的腰包又膨胀了许多。

蓝岭汽车公司亦推出了一款大众化的简单四座轿车,仿欧美流行的甲壳虫轿车外形,售价仅为57500大洋,实用耐久,故障率低。很快就开始在大汉帝国富裕阶层风靡起来。同样的,这种轿车相对于欧美市场而言,也是价廉


状态提示:第 21 部分阅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