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崇祯:重征天下>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草对决

大雪过后的草原,是一片荒凉而死寂的世界。候鸟早飞走了,狼群也钻入深山之中,蛇鼠昆虫之类的动物要么提前钻入泥土中冬眠,要么被冻死,放眼望去,全是白皑皑的一片,没有一丝生机。

然而就是在这近乎生命禁区的土地上,正有六千明军骑兵裹着厚厚的棉衣,踏着半尺多深的积雪,飞速向白羊峪方向奔来!他们的腿早冻僵了,很多人脸上和手上都冻出了长长的血口子,然而热血在他们体内沸腾,一股强烈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驰骋:挡住鞑子,把他们一个不剩全部杀光,为大明百姓报仇!

如果是在过去,阿敏是绝不会把这六千明军骑兵放在眼里的。不论是辽东平原还是蒙古草原,都是游牧民族的主场,汉人的军队在这里根本无从施展。

首先,汉人在草原上行军需要补给,当深入草原、大漠几百里后,就会因为粮草不继而不得不撤退。在数千年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反复较量的漫长历史中,汉人的军队也多次强大过,甚至就在二百多年前,明成祖朱棣还五次御驾亲征蒙古,却全都无功而返,道理即在于此。

而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是不需要补给的,大草原本身就是他们的补给品。他们的军粮就是牛羊,没有牛羊还有野兔、野狼、飞鸟,如果连这些都没有,仅靠吃草根、喝露水,他们也能顽强地生存下去。这是他们在与残酷的自然环境做了几千年斗争而练就出的本领,汉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第二,汉人对大草原的地理不熟,甚至连方位都辨不准,一进草原就成了聋子、瞎子,根本找不到敌人。即使是汉人军队实力最盛的西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北却匈奴,封狼居胥,也只是穿过了漠南地区,到达蒙古高原中部。匈奴人继续向北远遁,霍去病也就无可奈何了。

而游牧民族在大草原中则是如鱼得水,靠着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他们可以准确地知道自己沿着什么方向,走过了多少路程,现在身在何处。同时他们可以通过行军留下的蛛丝马迹,准确判断敌人的方位,故而在对汉人军队的战斗中,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游牧民族本身也比汉人更强壮、擅射,尤其是战马比汉人的要好很多。在辽阔平坦的草原上作战,其实就是比谁跑得快、跑得远,比谁的箭法更准,在这几方面汉人军队无疑处于全面劣势。

有了以上几个因素,阿敏当然不会害怕与明军在草原上作战。可是很不幸,今这几个因素全不具备。因为清军是要出关,明军则是来阻截,清军的背后是大山,玩迂回作战根本行不通,只能硬冲过去。

阿敏也知道如今的镶白旗已是强弩之末,再打可能就要全军覆没了。可是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除了强冲以外,已经别无选择。困兽犹斗,到了这个份上,阿敏也就豁出去了,他甩掉身上的狐皮大氅,高举马刀狂吼道:“满洲勇士们,如果你们不想死在这里,就随本王冲出关去,冲垮这支明军,明年再来报仇,杀!!!”吼罢便一马当先冲了下去。

跟在阿敏身旁的三千骑兵也都是镶白旗中最精锐的部队,忠心耿耿地跟着他们的主子奋力杀出。他们从山上往下冲,算是沾了点便宜;但是白羊峪关口十分狭窄,又是水关,涉冰而过自然快不了,因此清军只能算是鱼贯而出。而对面的明军却是排成长长的一道墙,平着压了过来,在兵力的投入方面,清军无疑吃了个大亏。

随着双方之间的距离疾速拉近,明军和清军都可以互相看清对方的脸,甚至连表情都看得一清二楚。清军的脸是狰狞的,狰狞中带着些许恐慌;明军的脸是愤怒的,愤怒中饱含雪耻的期盼!在这一刻,战场上的一切声音似乎都听不到了,双方的眼中都只有敌人,以及敌人弓上搭着的、闪着寒光的箭尖!

“嗤嗤嗤!”双方同时开弓放箭,漫箭雨几乎遮住了刚刚从云层中露头的阳光。在这种大队骑兵对冲的局面下,每个人都不能去躲,也根本无处躲藏,只能迎着箭雨冲上,同样以弓箭还击,在自己中箭之前射出更多的箭。换句话,就是看看自己和敌人谁的命更硬!

随着箭雨落下,双方都有不少骑兵中箭坠马,然而没人有时间理会他们,因为最激烈最残酷的贴身近战马上就要来临。二十步,十步,五步,双方各自扬起兵刃,胸膛中爆发出沉闷嘶哑的吼声,倾尽全身之力,狠狠地向对面的敌人砍去!

“轰隆隆!”

两军终于狠狠地撞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清军仗着骑射娴熟,频频在近距离用弓箭射杀明军;而明军则凭借兵力优势和不怕牺牲的巨大勇气,很快把清军撕裂成很多块,一块一块地吃掉。

阿敏此时已经杀红了眼,他几乎忘了自己是要撤退,专拣明军包围密集的地方去冲,救出一股又一股即将被歼灭的部下。而明军也看出他是清军大将,一边奋勇追击一边高喊道:“杀光鞑子,活捉阿敏!”

突然一名年轻的明军将领猛冲至阿敏马前,挺枪对他分心便刺。阿敏想也未想便一刀挥出,与铁枪狠狠地撞击在一起。别看阿敏已经年近五旬,仍有一身蛮力,那年轻将领顿觉把持不住枪杆,急中生智,竟把长枪脱手飞出,直奔阿敏砸来。

阿敏狞笑一声,迅捷无伦地又挥一刀把长枪劈落。这时两匹马已经错镫,阿敏反手一刀就冲对方脑袋削去,心想你手无寸铁,我这一刀


状态提示: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草对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