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几乎所有部队都有安排了,那么第四师呢?第四师之前被刘厚调走了两个旅去“保护”鲜卑骑兵,剩下的一个旅则继续接收魏国留下来的地盘,这次全国兵马大调动,几乎所有的部队都重新安排了作战任务,唯独第四还没有安排。
接收地盘那个旅是没办法动了,只能让他继续做那些收尾的工作,而那两个“保护”鲜卑骑兵的旅,刘厚让他们将鲜卑骑兵“保护”到了晋阳后,就转道返回许昌。
刘厚感觉在这种全国大作战情况下,许昌这个中枢的防守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一dian,所以他让这两个旅到许昌来,加强许昌的保卫力量,而且,这两个旅也可以作为一支后备部队。
假如那个地方的战事吃紧需要增援,刘厚就可以将他们派出去,随时增援这些地方。毕竟组织一场这么大的战役,难免有些地方会考虑不周的,如果没有后备力量,没有可以机动出击的部队是很危险的。
安排好各路兵马之后,还有一个问题要讨论,那就是郭攸之之前提出来的第二策,他提议征发民夫修筑道路。
对于他在这个提议,刘厚没有答应。虽然朝廷并没有正式行文天下废除徭役制度,但是事实上在刘厚当政这几年间,朝廷再也没有下令征发过徭役。徭役这种延续了千年的制度已经是名存实亡。他不想再破这个例,令到这项让民众吃尽苦头的制度死灰复燃。
刘厚之所以不喜欢徭役制度,其实是受了孟姜女哭倒长城传说的影响。孟姜女的故事后世人均是耳熟能详,反映的正是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所以,一直以来,刘厚就算要请民夫来干活也是付给报酬的,而且来去自由,从不强迫。这等于是雇工性质,和那种强制性让老百姓免费为自己干活的性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例如on军的辎重队中除了有一些是俘虏之外,还有很多人就是民夫,或者叫他们为民工更准确,因为让他们干活不但包吃包住,还要给工钱,这么好的待遇下,百姓们都争抢着为on军服务。
上行下效之下,各地的地方官员也不敢自行征发徭役为官府干活,这种举措无疑让各地的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但是各地的各项大型工程却也因此停滞了下来。
其实古代官府征发徭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个时候,生产力落后,国家或者官府要进行一些大型工程,例如修筑长城、铺桥修路、修筑帝王陵寝等,动不动就要几十万人一起劳动。
由于生产力落后,相应的,官府能收到的税收也少,一国的财政收入除去养军队、养官员、养皇室成员等,能用在这些大型工程上的钱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偏偏这些工程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工程所用的物料是无法节省的,这已经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如果这几十万的劳工也要支付酬劳的话,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很可能会破产。所以,如果封建社会不征发徭役的话,那些大型工程基本上是无法进行。
由于刘厚这个皇帝对徭役的不认可态度,导致蜀汉各地方官员也不敢征发徭役。而天下大乱多年,民生凋敝至极,各地的财政收入更是少的可怜,很多地方连维持官府日常的基本行政开支都难以做到,这种情况下,谁还拿得出钱粮来聘请民工做工程?
于是,这个因战乱而破败不堪的天下就只能继续破败着,在蜀汉的势力范围内,虽然已经恢复了和平,但是,到处可见破烂的道路、破烂的官衙、破烂的城墙......
其实这些都不是影响最大的,影响最大的是水利工程也继续破败着,这当然同样也是因为没有官员肯去组织兴修水利。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很重要,所以,一些地方的百姓不得不自发组织起来修筑一些水利设施。
但是,官府在兴修水利工程一事上的缺失,注定他们只能小打小闹,他们只能着眼于本村本乡的一些小工程,对于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他们是无能为力的。
这令到蜀汉境内到处都有水灾的隐患,不过现在天下未定,朝廷中暂时还没人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已。而刘厚也暂时没意识到,他一刀切地废除了徭役,从某种角度来看,却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刘厚虽然不同意郭攸之的提议,但是道路被毁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想来想去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后来刘厚将主意打到轲比能部投降的那些鲜卑人头上。
轲比能一共带了五万多人投降,这五万人中多数是精锐的骑兵,个个都年轻力壮的,用来干苦力活再好不过。不过这些人野性难驯,想让他们乖乖干活很不容易,非得用一些暴力的手段不可。所以,这些鲜卑人的劳动现场经常有相当多数量荷枪实弹的士兵监管着。
之前刘厚对这些鲜卑人的安排还是老办法:挖矿。探矿人员在中山国(今石家庄平山县)附近发现了一个石灰石的矿藏,于是,这五万多鲜卑人被就近安排到这里来挖矿。
当然,轲比能是不用挖矿的,他被带到许昌软禁了起来。现在刘厚决定,让这五万多鲜卑人改行,不当矿工当修路工人。修筑道路是重体力活,让这些年轻力壮的鲜卑人干最适合不过了。
现在蜀汉新修的道路基本上都用上水泥,而以现在各地水泥厂的产量,水泥到处都不够用,更不可能供给他们用,于是,想在北方修路还得再建一间水泥厂。
话说工业部的水泥厂都快成了培训基地了,那些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