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芝这种人属于死忠派,也是比较保守的人。 他们的确是实心实意为皇帝着想,为大汉着想的,起码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他们劝谏皇帝不要进行机构改革,的确是出于公心,他们是真的担心因为机构改革,而导致朝堂发生混乱。
他们担心皇帝放弃了权力,会导致朝政被权臣把持,再次出现“十常侍乱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局面,那样一来,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大汉再次陷入战乱当中。
这些人无疑都是忠臣,而且他们一心为公,一心为国,可惜的是,他们的思想有局限性,思维也不够开阔,无法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出这种制度的先进性。
还有一个反对的人是诸葛亮,诸葛亮也上书反对这种机构改革,但是,他这样做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刘厚也无法辨别。
机构改革之后,诸葛亮还是宰相,作为内阁首辅,他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地位,表面看起来,他的利益似乎没有受损,其实不然。
在改革之前他就是宰相,而且是一个一手把持朝政的独裁宰相。由于刘厚的放权,使得大汉几乎所有的政务都由他来处理。这种情况下,他拥有几乎相当于皇帝的权力,可以说差不多能做到一言九鼎。
机构改革之后,他原本一手把持的权力就转移到内阁当中去了。而内阁一共有五、六位阁臣,以前他一言能决的事情,现在就要几位阁臣商量着办了,如果大家统一不了意见,还需要通过投票来决定。
这就等于将他原来的权力分散到几位阁臣手中,而且他也失去了一言而决的权力。现在的他办起事来总觉得缚手缚脚,现在的他再也没有办法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了,很多事情都多了很多的掣肘。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次机构改革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诸葛亮,甚至可以说,内阁就是专门针对诸葛亮的,是刘厚用来制衡他的权力的设置。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假如他有私心的话,肯定会反对这种改革。
但是也不能凭此就说他的反对就是为了私心,也有可能他真的是担心改革会搅乱朝政,使得天下再次陷入动~乱。毕竟这位可是曾经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话的人。
从刘厚的观感中,此人对大汉皇室忠心耿耿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会不会恋栈权力却又不可知。所以说,他的反对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真的不好判断。
不过刘厚并不需要弄清楚这些人的反对,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是因为什么原因,对于他来说,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了。
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机构改革,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先建立内阁。至于那些反对者,根本不需要他怎么操心,因为,他有更多的支持者。
只要他稍作暗示,那些支持者就会蜂拥而至,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那样出手对付那些反对者。有皇帝的支持,又有人数的优势,反对者阵容即使有诸葛亮这样德高望重的大能,也无法和支持者阵营对抗。
很快,组建内阁一事就顺利地通过了,内阁也顺利地组建了起来。几位阁臣都是能臣干吏,他们很快就接手了所有的政务,刘厚终于可以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出来,不用再过那种日理万机的生活了。
有空陪陪三位皇后生生娃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嘛。朝政在几位阁臣的努力打理下井井有条,刘厚好好地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之后,又开始准备发动进一步的机构改革了。这一次才是颠覆性的改革,因为他终于打算推翻三公九卿制,正式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
对于三省六部制,刘厚可谓谋划已久,早就命令陈群暗中做好各种准备。现在既然要正式发动,自然也是由陈群来打头阵。
某一天早朝,陈群上了一个折子,详细地陈述了三公九卿制的种种弊端,毫不留情地将这种实行了多年的制度批得体无完肤,贬得一文不值,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制度不得不改。甚至将这种改革上升到和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的高度。
群臣哗然,皇帝这是想要有大动作的节奏啊。没错,陈群这个折子一上,群臣就已经猜到这是皇帝的意思了。小皇帝才刚刚折腾出一个内阁来,看来他是对机构改革改上瘾了,现在竟然要对实行已久的三公九卿制大动干戈。
陈群的折子再次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上一次内阁的改革,虽然也引起了众臣激烈的争辩,但是,那一次改革大部分大臣赞成,小部分反对,加上内阁只有几个人,涉及到的利益再分配也只在几个人的范围内,所以,上次的内阁改革风~波并不算强烈。
但是这次不同,这次是对整个朝堂的官吏体系进行改革,几乎可以说涉及到每一位朝臣。这等于是对整个朝堂重新洗牌,重新进行利益再分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如果事情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呢?那是势必要好好争取一番的。这次改革涉及面太广了,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所以,每个人都不能保持沉默。
于是,不出所料地,整个朝堂都沸腾了,朝会由五天一朝变成了三天一朝,再变成一天一朝。每天开朝会群臣都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当中,君臣间根本无法正常奏对,而刘厚也不去用自己的权威强行控制这种混乱,相反还有些放任。
陈群又适时抛出三省六部制让大家讨论,于是,在大家对三公九卿制是废还是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