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网络游戏>明旗>第五十五章 我要杀鞑子

自己的推断不被郭太监接受,陆清遗憾之余却也无力就此事再做些什么,因为他的推断本身便有很大的不合理,且不说阿剌东进是不是真的想断正统皇帝大军的归路,就算是真的,宣化城的杨洪和居庸关的明军也不可能让他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呆在怀来。

怀来不比宣府和大同,离着居庸关这道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是太近了,只有不到三十里地,就算正统皇帝远在大同来不及做出部署,留守北京城的监国?王和一干文武大臣也不会坐视御驾归京的路被阿剌截断。

根据现有的情报,阿剌此次寇边的兵力当在两三万人左右,这两三万骑兵破了边墙后在宣府境内是可以任其驰骋,但要是阿剌将所部钉在怀来,那他便失去了骑兵机动的优势,在宣府、怀来、居庸关乃至北京城留守明军的合力进击下,他能成功赖在怀来从而掐断正统皇帝所率大军东归之路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更何况就算一切如陆清所推断的那样,阿剌在没有任何明军阻截的情况下成功进入怀来,并且在几部明军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赖在怀来不走,专门等侯大明皇帝亲率大军的到来,然后和后面尾随而至的也先部合力围歼皇帝大军,他们能够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毕竟两方人马的实力差距太大。

后世对此次正统皇帝御驾亲征所带军队的人数有很大争议,但在陆清看来十五万以上却是肯定有的,这十五万人马里京营精锐又占了一大半,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三四倍,又是在宣府、居庸关、怀来诸卫明军的眼皮底下,因此任谁也不可能相信大明皇帝亲率的大军会在归京途中,在距离居庸关只有不到三十里的怀来卫遭到惨败。

最合理的情节应该是瓦剌人遭到大明皇帝亲率大军加宣府、怀来、居庸关三部明军内外夹击,从而大败才是!

可惜,最合理的地方反而最不合理,“土木堡之变”的整个发生过程完全是超乎正常人判断范围的,对的是不对,不对的反而是对的。

陆清的推断是基于他已知的“土木堡之变”,却不是基于明军和瓦剌军现实力量的对比,故而正如他初见郭太监时郭太监同样也不相信也先有胆量去袭击御营大军一样,没有人会相信他这荒谬的推断,因为他们认为的合理是陆清认为的不合理。

如果陆清的推断成立,那么一系列的问题就来了,宣化城杨洪所辖的几万宣府精兵哪去了?怀来卫的明军又哪去了?居庸关的守军又在干什么?北京城监国的?王殿下和一帮文武大臣又在干什么?皇帝身边的随军文武大臣又干什么去了?

难道他们心中都没有了天子,都在那坐视皇帝和他所率领的十几万大明精锐葬送于瓦剌人之手不成?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一切,在目前看来,只是陆清的疯话胡话,就算郭太监他们相信了陆清的推断,他们又能做什么?

眼下他们最要紧的事情可不是去阻止阿剌干什么,而是得从可能已经沦陷的金家庄堡千户所闯关南下。

不能冲过金家庄堡南下,固然再没有改变“土木堡之变”的机会,等着陆清的恐怕也只能是一条死路。

.....

陆清找到牛庆时,他正领着王大德和葛明在争吵,争吵的原因自然是围绕是出边绕行到大同去还是退回君子堡坚守待援。

前者,九死一生;后者,十死无生。

争吵双方,牛庆认为应当退回君子堡坚守待援,葛明却认为绝不能回头,既然南下的路已经断了,索性出边绕太子城奔大同,这条路虽然凶险些,但也不能说是条绝路,沿边的鞑子部落大多都随瓦剌大军寇边了,留守的多是妇孺,能出动的青壮有限,未必没有搏一把的机会。若是就此退回去,松石堡的惨剧可就随时会发生在君子堡。

王大德其实是不想回去,也不想绕行出边,他是想跟着郭太监他们南下闯一闯,要是能有命活下来,那亲军的锦绣前程可就砸在自个头上了。可惜郭太监已经抛弃了他们君子堡一行人,连牛庆这个百户都给扔出来了,他这小旗官又哪里能赖得下来。

说句良心话,王大德也认为君子堡这四百多老弱妇孺是累赘,不带着他们南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带着他们走,那可就把所有人都给活生生的拖死了。

如果还有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王大德宁可自己是随郭太监从独石堡逃出来的败兵一员,也不希望自己是君子堡的小旗官。

书办李文和只会做帐书写典文册,平日不大有什么主意,在这场争执中自然说不出个好与坏来,他又不是官身,也轮不到他发表什么意见,便只能站在那里保持沉默。唯一让他感到庆幸的是,他不是君子堡土生土长的人,他的家在万全左卫,故而不必担心老娘和妹妹的死活。

争执不下,火暴脾气的葛明突然叫起来,说是郭太监既然不管他们,那他就带人绑了郭太监,左右是个死,凭什么他君子堡供应了那帮败兵吃的喝的,转过头来就被人卖了!

葛明这小旗颇有几分勇武,不比牛庆这百户武艺差多少,为人又豪爽,故而虽只是小旗官,但在堡内也是颇得人心,他这一叫嚷,顿时便有几十个君子堡的军士也跟着吵嚷起来,场面一下紧张起来,隐有内讧的迹象。陆清一惊,慌忙吩咐随他一起来的小旗官们马上带人上前将他们围了起来,若是情况不对,先下手为强。

发现被陆清带来的败兵


状态提示:第五十五章 我要杀鞑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