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第一百二十三章 犹太人(上)

今年是大年初一,自由在这里给大家拜年!祝各位书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事业成功。

…………………………………………………………

伴随着波兰战争的失败,1892年的俄罗斯帝国沉浸在一片哀伤的氛围之中。

这一年的春季对于俄国的农民们来说格外漫长,由于上一年农作物大面积绝收,许多农户早已耗尽了存粮,各大城市的粮食价格更是被抬得老高。

一般年份,在东乌克兰地区粜出一公吨的小麦能收入20-25个卢布,但是现如今,他们购买一公吨小麦的价格高达75-100卢布。在农奴制并未彻底消除的俄国,即便是贵族庄园的老爷们也为此大伤脑筋。

“都是那群可恶的犹太人,是他们把粮食价格炒作上去的。”

“他们囤积居奇,不劳而获简直太可恨了。”

……

整个俄国,无论乌克兰还是伏尔加平原或者白俄罗斯,上至高官显贵和大工厂主,小到普通雇农和手工作坊的零工们都发出同一个论调:犹太人在发国难财,他们不得好死。

1892年2月,俄国南部最大港口城市敖德萨发生了大规模针对犹太人的骚乱,大量犹太商人被抢劫、驱赶甚至打死打伤,随后这股风潮蔓延到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

对此,俄国政府不仅不迅速采取措施平息暴乱,反而暗中推波助澜,助涨民间反犹的气焰。希望以此来转移人民对于沙皇和政府的不满情绪。

大量的犹太人越过俄波边境逃亡到波兰,但是波兰人也并不“好客”。

由于早先生活在德国东部的二十几万波兰人在战后被移民到波兰东部地区,所以波兰的土地骤然紧张,加上去年的收成不好,以及对犹太异教徒与生俱来的厌恶,波兰政府和民间也借着这一事件发动了清剿犹太人的“战争”,不仅那些俄国流亡来的犹太人难有落脚之地,就是世代生活在波兰的犹太家庭很多也被连根拔起,驱逐出境。

于此同时,德国东部的波美拉尼亚。

汉斯一家本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波美拉尼亚东部的农民,由于东部地区波兰人的迁出,他在年初时候被强制移民到波兹南东北20公里的一个村庄。

说是村庄,其实就是当地容克贵族的一个庄园,只不过波兰人离去后,庄园被政府赎买,然后按照普鲁士邦政府的命令分配给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德国富农前来耕种。

汉斯便是这样一户富农。

这次搬迁他获得了一笔1000马克的安家费,此外,政府分给他一片20公顷的平整土地,虽然并不肥沃但是通过施用化肥还是能有不错的收成。

他计划将其中的一半土地用来种植苜蓿养牛,另一半种植甜菜,每隔4年轮换一次。这样田里的农活在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由他和他的妻子独立完成,只不过每隔两年,在甜菜的收获季节必须雇佣两三名短期帮工。

他估计,按照平常年份他一家的收入可以达到1200-1500马克,这个收入已经快要赶上在柏林的两名熟练工人的年收入了,而他的开销则要低的多。

夜晚,汉斯每每在床上和妻子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甜蜜的进入梦乡。

一转眼,便是1892年的4月份了。

一天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一阵嘈杂的叫喊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开始他还以为是运送肥料的商人们来了,可是声音越来越嘈杂,远处还响起了枪声。

他一个激灵翻身从被窝里钻出来,穿上冰凉的衣服和鞋子,提起步枪跑了出去。

庄园的大门外,只见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眼镜深深凹陷下去的如同疯子一般的人们正在聚集着。他的邻居们也迅速跑出来,面对这群充满危险的陌生人议论纷纷。

不过,还没等他们讨论出个所以然来,一名附近的边防军士跑了过来。

“你们每家拿出些吃的来,这些人快要饿死了。”这名隶属于普鲁士地方防卫军的年长下士冲着门里的农民们喊道。

不一会,家家户户都拿出一些粗面包或者燕麦饼和少量的腌肉,汉斯和另外一名男子把门打开,递给了下士。

“普列文下士,这些都是什么人啊!”汉斯凑过去问道。

“是从波兰跑过来的犹太人。”普列文一边说看,一边把食物交到一名年长的逃荒者手中。然后再具体分配给每个人。

“不会吧,怎么一下跑过来这么多犹太人,原来时候不都是三五个最多十几个吗?”

“呵呵,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是沙皇和波兰人合伙把他们驱赶到这里的,据说有十几万人呢?”

“上帝保佑!”听到这个骇人的数字,汉斯心惊不已。德国历来是个人口稠密的国家,即便是在1880年代,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德国人背井离乡迁往美国谋生。

所以,普通民众对于和他们争夺工作岗位或者土地的犹太人绝不会显得热情好客,相反,少数的在生活中失意的德国人甚至怨恨犹太人,认为是他们抢走了自己的饭碗。以至于从来都小有市场。

1890年代,德国大约生活着不到40万犹太人,随着1871年帝国宪法的颁布,他们也和普通的德国人一样获得了公民权,从而得以走出隔离区从事一些体面的工作,甚至进入政府机关。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德国的反犹浪潮还不怎么显山露水,普鲁士帮议会的300多名议员中,也仅仅有超过3名是明确主张排斥犹太人的。当经济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三章 犹太人(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