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青涩1978>第九十七章 餐厅装修

中国的老建筑讲究的是坐北朝南,老北京城内城的南门因为在皇城的正前方,所以被称为正阳门,但老百姓们平常更喜欢称为前门。前门大街就是正阳门前南北走向的这条主干道,在明清两朝这条路可是皇帝进出皇城常走的御道,相比其他街道自然更为宽阔平坦。

前门大街两侧的房子大都不高,许多都是砖瓦结构,灰灰的和老城墙一个颜色。据说这些房子中有一小部分还是当年永乐帝定都燕京时修的,用的就是建城墙用的城砖。前门大街至明朝以来就是京城最繁华之地,百年老字号林立。

只可惜经过公私合营和文革之后,现在还能幸存下来的老字号已经寥寥无几。正在紧张装修中的中港餐厅就选在的前门大街靠近原来五牌楼的地方。

五牌楼并非五座牌楼,而是六柱五间五楼十二戗杆的大牌楼,曾经是京城最大、最精美、最壮观的牌楼建筑,牌楼上提有“正阳桥”三个大字。以前地老北京城,出了正阳门就是护城河,河上的这座桥叫做正阳桥,过了正阳桥就是五牌楼,走过五牌楼才算是出了内城。可惜五十年代北京整修交通的时候,五牌楼连同老城墙一起被拆掉了。

据说当时连正阳门也是要一起拆的,后来周总理亲自出面干预才算保留下了这座老北京的正门和附带的箭楼,算是给后人们留下一些想念吧!记得后世复古热大兴,北京市政府又花了很大精力和代价照着书上的记载从新修了个五牌楼,但这终就缺少那股本该有的属于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所以说中港餐厅可谓是选在了北京城的中心,正阳门的北面就是*广场。这在后市绝对是寸土寸金的商家必争之地,但现在计划经济盛行的体制下就让周晓斌钻了个空子。现在的前门大街除了几家国营供销社开门营业之外,远没有达到几十年前或者几十年后商铺林立的境地,可以说正是处在最萧条的时期。

长安街是外国贵宾来访北京首先开车经过的地方,被称为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窗口。所以政府花了不少钱进行整治。前门大街就没有那么运气了,依旧显得有些破败。

不过周晓斌觉得其实这也挺好的,至少留下了老北京那股味儿,不像后世的北京城,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性大都市,高楼大厦造了不少。却把最应该保留的文化丢了,除了那个动辄来个“xx门”事件的故宫在那里勉强撑门面之外,又还剩几分三朝故都的雍容气度呢!

中港餐厅正在装修中,这栋三间门店的铺子高三层,屋后还有一个大院子。据说原来也是座酒楼,五六年公私合营后人员都并到了后海的另一家国营饭店,房子就空了下来。六十年代初胡同里居委会曾把房子拿来办过制衣厂,不过文革中这些胡同经济都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取缔了。

周晓斌虽然准备当甩手老板,但餐厅开始装修了,他总要过来看一看。原本他还想叫徐光明把设计效果图提前给他看一看,凭他前世去过那么些餐厅、酒楼练出来的眼光应该一下子能评出个好坏来。

接过去首都设计院吃了个闭门羹,人家嫌或太小懒得接。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别的设计人员,这让周晓斌十分无语,只能退而求其次。告诉徐光明尽量保持老房子原来古色古香的风貌就行了。

建筑队平常接的活有不少就是修这种老房子,工作起来自然不在话下。内墙全部重新刷白,一根根半丈粗细的木梁柱全部用红漆仔细粉刷,至于原来的木扇门和窗户则干脆全部换新的。

“小斌,你来看,我想着是这样!”

徐光明和周晓斌一前一后走进门。房子里面许多工人正在装修,两人也不去打扰。只顾着往里面走去。

徐光明继续说道:“一楼中门进来先是一个前台,主要负责欢迎客人、安排座位和最后结账!左侧就是一楼的大堂。主要摆一些小四方桌和小长方桌,那些四人一下的顾客尽量安排在一楼。右边靠楼梯的这间大房则用来做厨房!

二楼也是通透的大堂,放一些小圆桌和大圆桌,主要满足每桌五到十人的需求,也可用来承办大型酒宴!三楼主要设计成七小三大十个包厢。幸亏这间店铺最早也是开酒楼的,格局就不用大改了,省下不少麻烦!”

其实周晓斌最初的愿望是准备开一间平民化的中式连锁快餐店,不过他后来和徐光明仔细讨论后终于还是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周晓斌最初考虑的是现在大家的消费能力,现在普通工人每月也就是四五十块钱的收入,消费太高就没市场了。

可徐光明却不这么看,快餐是什么他自然清楚,之前几个月在香港酒楼里跑采购那段时间没少在路边的快餐店解决午饭问题。快餐最大的特点就是廉价、快捷,是那些快节奏生活人士的首选,但绝不适合现在的北京。现在的北京老百姓除了特地去下馆子改善伙食之外,普通人很少有在外面花钱吃饭的经历。

而且虽然现在大家收入不高,但社会上吃饭难的问题却很普遍,特别是上北京来办事的人,想找个环境好一点的地方请客人吃饭简直难如登天。去国营饭店那服务较一个差,经常是饭没吃饱却被气饱了。

“你准备招多少人?”周晓斌问道。

“初步估计招三十个吧!两个前台,十二个服务生,四个厨师,四个配菜工,两个切菜工,两个刷盘工,两个保洁员,两个采购员。”

“厨师找到了吗?”这是


状态提示:第九十七章 餐厅装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