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舌尖上的九零年代>第三百一十一章 现场教学

到周末的时候,周昊拉着陈馨去买了一辆suv。后备箱有两个隐藏座椅,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出来充当临时座位。

买的是进口车,欧版的,外形虽然不是特别好看,但是最大的优势就是耐撞,典型的直男审美。

陈馨对自己的驾驶技术还是很有自信的,但同时她也赞同周昊的想法,为了家里老人和孩子,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买了车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人拉出去好好的玩一玩。他们选择的就是新校区附近的那个古镇。

古镇的占地不大,就只有临河的一条街还保持着百年前的建筑式样,再往后一些的建筑都是这几十年里逐渐增加的。

这个古镇名叫大安镇,早些年也叫二道堰。镇里的河道是从上游的水渠延伸过来的,主要是用来灌溉农田。但是现在城市发展加速,二道堰附近的农田已经看不到影子了,大部分变成了高科技长区,还有一部分划给了大学城。

以前散落在田野间的村户都集中搬迁到了一起,延用大安镇老街的格局和建筑式样,修建了新的街道和居住小区。

而那条有三百来年历史的老街则被政府打造包装之后,成为了步行街。

老街整体长度不足一公里,但是因为地势的缘故,沿河有上下两层,上层多是住户,下层则是商户。从步行街入口进来十几米开始就有岔路,一条蜿蜒直行,两边是服饰店小商品店和仿古客栈。另一条岔路倾斜向下,到离河堤四五米高的地方,用青条石筑成一条沿河走道,靠左手边的商铺基本都是茶馆和饭馆。

这两年大安镇外来的老年人比较多,包吃住三十元一天,八百五一个月,如果三个月以上,最低能讲价到六百一月。很多老人一整个夏天都在这里长住,早上约着一起沿河散步锻炼,下午打点小牌,晚上还能到镇头的广场跳舞下棋摆龙门阵。这日子比独自在家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好过多了。

刘爷爷他们也来住过,去年的六月到八月就在这里一家名叫“大榕树”的民宿住了三个月。

这家民宿是一对东北小夫妻开的,老板是画家,老板娘听说是搞什么市场策划的。平时这里由老板看家,请了个两个年轻人做前台轮班,两个四十多岁的阿姨负责打扫房间清洗床用,周末人多的时候老板娘也会回来帮忙。

他们打算在这里住一晚上,要了两间房,都在院子里,出门就是一棵桂花树,下面摆着根雕的茶桌茶凳。

老板喜欢喝茶,泡茶的手艺一般。刘爷爷虽然不算专家,但是应对老板这种水平的爱好者足够了。他们俩去年因茶结缘,今年刘爷爷没过来,老板还特别遗憾。这次来住,老板取出自己从南边托人买回来的上好的茶叶,非要跟刘爷爷一起品鉴品鉴。

刘爷爷去年跟老板相谈甚欢,今年听到说有新茶叶,顿时也不想出去逛了,直接坐下来眼巴巴的看老板泡茶。

可是说真的,就陈馨这才入门的茶艺技术都能看得出老板这所谓的茶艺根本就是徒有其型。茶是好茶,就是泡茶的人糟蹋了这茶叶。

“老板是吧?你放下,放下!”

看他们俩糟蹋完了一种,还要奔着第二种去,陈馨忍不住了,直接坐过去,让老板住手。

老板知道陈馨是跟刘爷爷一起过来的,但是之前没见过她,所以并不知道陈馨还会茶艺。其实刘爷爷都不知道,但是他端得住啊,打算回去了再问。

其实陈馨的茶艺是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在唐人街跟着一位潮汕老师傅学的。

据说那位老师傅祖上就是大茶园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家族分崩离析,他十三岁上跟着父母出了国,先去了南洋,后来辗转到了这个国家住下,之后就再也没离开过。

他们家的孩子,会喝水开始就要学品茶,能捧壶就要学沏茶,那些教导哪怕是在国外颠沛流离的时候都没有断过。

老师傅的茶艺已经能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了。唐人街很多老一辈的华裔都喜欢到他那里喝茶,偶尔兴致来了,老师傅会亲自表演一番,能得他一盏茶水,全靠一个“缘”字。而陈馨就是投了他的缘,眼缘!

出国两年半,学茶艺一年半,但是很可惜,老师傅说陈馨心不澄净,所以茶艺技艺只能维持在现在这个水平了,除非她能放弃其他专心这一项。但是很显然,陈馨是办不到的,当初跟老师傅学茶艺的时候就主动说清楚了她只是喜欢,并非以此为生。

水是好水,茶是好茶,再配上陈馨如行云流水的动作,既饱了眼福又享了口福。

原本还在里面忙碌的老板娘被茶香吸引出来,跟他们一起围着茶桌坐下,一人捧个小杯子喝一口,聊一会儿,感觉整个人都被茶香洗涤了似的。

有好茶没有好点心总觉得缺了什么。陈馨问了下厨房里有哪些食材后,干脆起身去厨房忙活起来。

老板是东北人,喜欢吃面食,所以他们家有一整套揉面擀面的案板和用具。

陈馨不想在厨房里跟厨师挤一块儿折腾,就找了周昊帮忙,让他跟老板一起把桌子案板什么的都抱出来放到院子里。

这个季节荷花差不多已经没了,但是二道堰边上的水池里还能看到零星几朵晚开的,陈馨就打算应应景,做一道荷花酥和一道芙蓉酥。

分配给周昊去摏薯茸,又让老板两口子剥栗子上高压锅蒸熟再碾压成泥。她这边则开始调油酥。

因为两道点心都要用到油酥,一次就弄得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一章 现场教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