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公孙大帝>第773章 议退位

尔后。

再无人反对对大月氏用兵,反而一个个都开始诉说征战大月氏的好处。

“陛下此举实为开疆拓土,乃千古圣明之君不可为也!”

“然也!今我大明帝国百姓与日剧增,非如此不可容纳也!”

“普天之下……”

审时度势耶?

见风使舵乎?

非也!

作为臣子,自然是需要为自己的君主效命建言献策的,只是限于眼界,不似公孙度这般超前,自然无法做出具有这般“高瞻远瞩”的决定。

拍完马屁,一个个似乎觉得不好意思了,又相继给出一些西征之行的建议,公孙度择其良善从之,其余一律拒绝。

诸事毕,公孙度突然开口说道:“而今朕年岁已高,欲传位于太子,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众大臣皆惊,老臣魏攸首先出声表达反对,其声甚是激动。

“陛下不可!陛下正值春秋鼎盛,正是励精图治之时,岂能早退?况且,以往并无先例,恐令百姓惶恐!”

内阁首辅荀攸紧跟着出言支持魏攸,道:“臣以为魏大人所言极是,陛下身强体壮,尚能代天巡狩,倘若今离位,未尝不会令百姓惊惧,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孩没了母亲的照料,也许一个不慎就会饿死;蹒跚学步的孩提没了父亲的看顾,不知何时就会摔断手脚。”

其余大臣亦是出言表示反对,只有郭嘉和徐荣不同。

郭嘉完全没有开口,只是默默的沉思起来。

徐荣反倒开口道:“兵部自臣以下,皆以陛下命令是从。”

看似赞同,实则无声的反驳。

什么叫惟命是从?

难道退位之后,还是这样?那和不退位有什么不同?

公孙度也曾想到退位一事会遭到反对,但是没有想到反对的力度会这么大。只能无奈的摇摇头,道:“好吧,这件事暂时就这样吧,以后再说。”

众大臣闻言还以为公孙度是放弃了这个想法,遂不再多言。

群臣散去,准备庆贺一事。

公孙毅则是满脸思索的来到公孙度面前,小心翼翼的问道:“之前父皇可是认真的?”

之前,其实还有一人没有插嘴,那就是公孙毅。无论他说好,还是不好,都不好,闭嘴不言,才是最好。

公孙度此时心情不太好,听到这话,哼了一声,道:“哼!之前?之前什么?”

公孙毅一惊,讷讷不敢再问。

公孙度见他这般,心头的气顿时消散了大半,默默摇了摇头,颇有些失望的说道:“毅儿,你可知朕此意为何?”

“嗯?深意?”

公孙毅此前倒是有想过,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想不出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此时不由地,再次思索了起来。

公孙度瞅了他一眼,也不打搅,定定的看着花园里将放欲放的花骨朵。感受到其中蓬勃的生命力,公孙度的心情不由好了很多。

时间如流水。

转眼就是半个时辰过去。

公孙毅似有所思,说道:“父皇是担心皇位更迭之时发生不必要的波折?”

“有这么一层原因。”

公孙度点头,然后又道:“说说你怎么想的。”

“这个……”

公孙毅迟疑了。

公孙度摆摆手,道:“放心大胆的说,不要担心别的。”

公孙毅这时才发现向来跟在他们身侧的典韦父子都在三十步外,而除了他们,其余内卫更是连人影都看不到,顿时放下心来。

斟酌了一下,公孙毅道:“始皇文治武功古今罕有,遂能一统天下,然其年老之时,多有不当之举,致使民间怨声载道,乃有汉。而早先退位,则能平稳过度皇位交接,不致生乱。”

公孙度笑道:“一半的一半吧!朕意,将来皇室就尽量少参与政事处理,更多的作为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公孙毅不解道。

公孙度摇摇头,没有开口解释的想法,继续说道:“始皇晚年昏聩是其一,但是其早年没有明确的支持长子扶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得来说,兄弟阋于墙才是主要问题。”

“将来皇室基本不再参与政事的话,接任的皇帝只要能力还过得去,就不会有任何问题,所以不仅要早退位,更要尽早确定继位人选,进行培养,并且观察,若是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也能尽早更换人选。”

“不过退位太早也不行,因为继位者很可能经验不足,做出的决定有欠考虑。所以,继位者也必须要多加锻炼身体,不能才继位没两天就又要换人。”

顿了顿,又继续道:“早年缺乏经验,晚年缺乏精力,都有可能做出不当的决定,唯有中年,经验足够了,又精力旺盛,接位最好。”

公孙毅虽然仍是未有完全明白,但是仍是点了点头,决定等之后再去洗洗思索其中的意义。嘴上问道:“彻底放掉政务,那今后皇室如何生存?”

公孙度明白他的担心,只是……

“难道你到现在还不明白?”

公孙度眉头皱得老高,不悦道:“处理这么长时间的政务,难道就没发觉其中的问题吗?而且,以后……”

说着,公孙度摇了摇头。

轰……哒哒哒……

当密集攻击群成为过去式的时候,要造反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况且,造反是为了什么?吃的?穿的?有吃有穿为何造反?而且,政务也非皇室处理,要造反也轮不到皇室背锅!”

最后一句话


状态提示:第773章 议退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