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然沸腾的川东盆地,王全斌的战力便捉襟见肘起来,原本重点防范绵州、梓州、剑州(今绵竹、广元)方向、防止汉中盆地全师雄部窜入成都平原的兵力,不得不被进一步往东边分摊。虽然王可僚、杜承褒、李仙三路人马从战斗力角度来算都是战五渣,比原本就是高级将领的全师雄而言,战斗力要低下很多。可哪怕是三五万头猪放在那里砍都够人砍很久了,何况是还有城池可守的农民军呢?
王全斌的宋军在渝州、渠州、蓬州、阆州转战,凡农民军有胆敢出城野战者,无不被王全斌一鼓击溃,往往宋军出动五千人马,就可以在野战中击溃两万农民军;但是一旦没能趁势拿下州城,农民军踞城而守,那就起码可以多拖半个多月。
或许有人会问,王全斌当初不是号称北路军八万之众破蜀的么?怎得如今会如此兵力捉襟见拙呢?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打灭国之战的时候投入的兵力和战后防守的兵力显然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是蜀地这种地方,因为伐蜀者入川后只要关起门来就能割据自守,所以中央朝廷对于入川成功后的将领,都是要削夺一部分兵力的——
君不见,三国末年,钟会邓艾灭蜀后,邓艾被杀,钟会联结姜维图谋自立;五代殷鉴不远,前蜀被郭崇韬灭了之后,后唐朝廷以孟知祥守川,结果后唐皇帝一换,孟知祥马上自立建国后蜀。原因无他,实在是因为四川这个地方太过易守难攻,灭蜀的将领进来之后,把剑阁门一关,外头就打不进来了。这种情况下,当初赵匡胤派王全斌灭蜀之后,自然是要防着王全斌变成“孟知祥第二”的。北路入川大军把万之众,最终留在成都平原镇守的只有四万人,另外四万兵马分为三部分,汉中,乃至扼守三峡入口的夔州周边各自有一万禁军,另外祁山道以北的秦、凤留兵两万。汉中、夔州、秦凤的人马实际上不归王全斌直辖,这也就相当于出川入川的道路都被北宋朝廷分化交给了多个互不统属的将领,才避免了蜀地再次出现割据的情况。
结果,如今这种兵力分摊导致的薄弱,让王全斌在川中的镇压工作变得顾此失彼,如救火队一样疲于奔命。
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天,一股更加势力强大的起义军,在灌州青城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统领数千私兵,打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旗号,在青城善起兵,三日之内,周遭旁户纷纷响应参加起义,兵力突破万人,全部装备上了吴越王暗中资助的正规军制式兵器,旋攻克青城县城。接着,直插彭山、导江,占据川中水利枢纽都江堰,控制了灌州全境——灌州被攻下的时候,王全斌手头几乎没有一点余力在灌州周遭三百里内。北宋禁军的兵力不是在剑阁堵口,就是派到了东部镇压另外三路农民军。
利用这一大好形势,王小波立刻从灌州分别往南北两个方向扩大占领区,把邛州(今四川邛崃)和蜀州(今四川崇州)拿下,如此便取得了背靠岷山的稳固后方。坐拥三州之地、拥有四万兵力之后,王小波便集结全部兵力向东,直扑成都而去。而王全斌的人马到了这时候,才堪堪回防,顾不得渝州那边糜烂开来,死命地先回救成都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