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那个陶文日月山符号”!忞珹从午睡中醒来自言自语。
“这个老家莒县陵阳河出土的陶文符号为什么从记事起就经常出现在梦里?”忞珹心里默念着,瘫坐在床上,眉头又是一皱,看得出为此很苦恼。
忞珹,全名李忞珹,出生于北京,籍贯山东莒县,1米75左右的样子、偏瘦。24周岁,他是北漂二代,因为没有北京户籍,不得不在高二时回老家山东准备高考,但连续考两年才考入令他心神已久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并顺利获得硕博连读的机会。
起身,呼啦穿好白体恤和黑色大裤衩,踏上拖鞋就往外走,不过宿舍门还没关好,忞珹又回身回到床前,把微型风扇直接拔了插线,这才安心出了宿舍。
8月初的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同样是燥热的令人心烦!尤其是下午一两点,本来暑期就没有几个人的校园,此时除了知了和忞珹,再无其他能动弹的生物。
还好,石油大学实验楼与博士生宿舍仅隔着一条马路,忞珹小跑扎进了有中央空调的南院实验楼12层地球物理实验室。博士第一个暑假,忞珹与导师申请的研究课题有许多数据需要分析,也没有女朋友了无牵挂,所以这个暑假忞珹计划安心待在实验室做课题。
下午5点多,忞珹又想起中午梦里的“日月山”陶文。他对此陶文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近半年梦里出现的频率比之前高出太多。难道这个陶文有什么暗示?此时忞珹又想起小时候爷爷经常嘱咐他切记的一句话:日出东方屋楼崮。这是元中期远在四川成都的先辈中流传的一句祖训。
元末天下大乱,族人依祖训一路向东迁徙,因莒城正东八公里有山名为屋楼崮,族人便在莒城城西土门落脚,繁衍至今。但无人知晓其中深意,只知要世代谨记!可这祖训和陶文又有什么联系?忞珹又陷入无限的苦恼中。
金星闪着贼光,在与白昼做最后一搏,东方鱼肚白却不给面,不断吞噬金星身后的黑夜,可那贼光并没有丝毫减弱,正前方就是屋楼崮极为对称的山影,在东方鱼肚白与周边低矮的丘陵衬托下,越发伟岸,令人敬畏。
突然间黑色山影迸发万道霞光刺向黑夜,山影渐渐模糊,山尖正上方一轮晓日喷薄而出,就在太阳即将越过山尖时,光芒渐渐淡去与天地合为一体,此时山与日完美组合,不正是陶文的“日月山”里的日和山吗?不过这“月”去哪了?
忞珹越想越不理解,先民为什么要在日与山之间添一勾新月?莫非当时日月同升?六千年前的某个春秋分前后发生过带食而出的天文奇观?于是先民用陶器记录奇观,传于后人?
检索日食记表,时间地点均难以匹配。
““日月山”陶文究竟藏有什么秘密?要表达什么?”忞珹抬起埋在手臂里的头,往北看向图书馆硕大的钢铁球,最后一缕阳关缓缓擦过,夜幕终于来了。他决定先把陶文放一边,先吃晚饭。
“师弟们,谁去阳光餐厅吃红烧牛肉拉面?”忞珹一下午终于扯了这一嗓子……
吃罢晚饭,忞珹索性回到宿舍,接通微型风扇电源直接就躺下了。
不如明天去十三陵水库野游,览山戏水放松一下或许会好一些。游玩,导游,讲解!
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忞珹的思绪跳跃太快,他突然想到,大学四年级秋与同学一起去国博参观古代中国展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刻有陶文的陶尊旁,陈列着莒地先民创造的17个陶文,其中就有让忞珹魂牵梦绕的“日月山”。
志愿讲解员在向游客们讲解完龙山文化考古价值后,特意指向“日月山”陶文,得意的说到:“我和这奇特的陶文很有缘分,因为这日月山经常出现在我的潜意识里,虽然我目前无法理解其中深意,但不会刻意去寻找答案,相信缘分,相信答案会来找我。
就像现在您不就是来自全国各地吗?这就是缘分!……”说完志愿讲解员带着游客去了三星堆青铜器展区。当时忞珹权当这位京腔爷在逗闷子,没当回事。也没留意相貌。不过现在一切又变得那么清晰,:微胖,国字脸,标准的京腔,虽然无法描述出具体相貌,但讲解员眉宇间的气质印象就如同刚刚还见过!
明天去国博!忞珹改了计划。睡前从国家博物馆官网查询到明天会有三位志愿讲解员,希望他能来!
从昌平城区到天安门,少说也需要1个半小时。虽然昨夜睡的并不好,忞珹还是早早起床,到达国家博物馆北门时国博还未开门。经过严格的身份证识别、安检,忞珹直奔古代中国展区等候这位有缘人。人群熙熙攘攘,参观的的人一茬接一茬,可就是不见有讲解员。
忞珹在展区入口焦急的等待,嘴里念念有词,估计是在准备开场白,以防被误认成:这人脑袋有问题。临近上午10点,一群中学生簇拥着一个胖子讲解员进入来到展区入口。忞珹立即认出就是三年前“与陶文有缘”的讲解员,可是心里太过忐忑,一是怕认错人,二是,还没准备好如何开口。不如等等看到陶文陈列时,这个发福的讲解员,会不会还如四年前那样讲解!
陶文展区就在古代中国展区入口处。讲解员按部就班领学生们参观远古人头盖骨,旧石器留存,不用一支烟的功夫便到陶文展区。讲解员先是做一个深呼吸,抬高了嗓门,生怕身边学生听不见:“现在大家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