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思旺决战”马上就要打响了,这一仗说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山立国”之战都不为过,尤其是经过本书的渲染加工,各条情节线、矛盾纠葛及人物到此处交集在了一起,本书将达到第一个情节高潮,管保你们看了觉得精彩过瘾!
有读者质疑:你在书里写李秀成他们发明滑翔机、制造“喀秋莎”,未免太夸张太超前太yy了吧?其实你是不了解当时的世界科技发展水平与晚清时期的武器铸造现状,按那时的客观条件,如果有先进的意识,完全可能实现作者的这一虚构。
众所周知,晚清的科技、工业、制造技艺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军事工业水平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满清在入关前不会制造使用火炮,攻克沈阳辽阳后缴获了大批明军热武器,但并未加以重视,只把大炮当成信炮使用;清朝真正使火炮制造应用技术突进,是在平定三藩时期——伟大的康熙大帝重用洋教士南怀仁研制大炮,康熙在位时共生产各类火炮987尊(《中国全史》第十七卷《中国清代军事史》)……
可其后制炮技术停滞不前,到嘉庆时期一共才造炮55尊;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军队配备的仍是清初的过时火炮!大家都知道炮兵被喻为战争之神,进入热兵器时代火炮等武器的发展运用,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拿破仑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我觉得晚清这种武器铸造水平的落后,最主要还是军事理念方面的落伍——当西方国家军队全部采用火器时,清庭政权仍固执坚持“枪剑并用,不可偏废”的迂腐思想,这就让清军的装备配置和整体战力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那是不是说晚清时期制造工艺技术就一定无法支撑先进武器生产呢?也不尽然。我国炼铁技术早于西方1700多年,汉代已经开始在冶炼时使用水利鼓风机;明朝发明了活塞式风箱,风压高达300毫米水银柱,广东佛山的大铁炉每天能够炼铁20次,每次产铁300斤,每只铁炉日产生铁6000斤。(参见郝侠君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至于科技制造业工艺水平,也不像我们相像得那么落后。早在清朝初年,西方机械制造和应用技术传至中国,就曾引起当时知识阶层、手工匠人的仿制热情。江苏一名青年科学家黄履庄,便曾成功研制、仿制了许多自动机械与仪器,诸如自行车、望远镜、温度计、多级螺旋水车等。尤其是他发明的瑞光灯,口径达五六尺,夜里一灯光照可射数里之外。可惜由于当权者将这些先进技术统统视为奇技淫巧,未能给予重视扶持,导致这些东西不能发扬光大……
可见晚清科技制造水平特别是军工业的落后,并非单单只是生产与科学的落伍,而同当权者的政策及精英阶层的普遍观念有很大关系。倘若当时真有李秀成这样一个意识超前的人物出现,制造滑翔机、改抬杆为集群式火力装置,也不是完全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