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恐怖悬疑>特殊分队>第61章 回收计划

秋山市共有四家电视台,一家政府公办,三家私人企业。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几乎人人都拿着高端智能手机,通过五花八门的app,随时随地接收最新资讯。像电视这种传统媒体,最近二十年来,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而新闻更是首当其冲,留给电视新闻的空间一年比一年狭小。至于报纸,别的城市不知道,秋山市的纸媒早在十年前就销声匿迹了。

秋山市中心广播电视公司,简称中广电,是政府公办的电视台,算是这四个台里混得比较好的。全台以新闻和服务类资讯为主打,拥有一档已经创办28年的栏目《秋山速递》。尽管它在创立初期曾拿下过最高30的收视率,并在八年内把收视率保持在10以上,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但在社会新闻市场被网络大军全面侵占的今天,这个曾经辉煌的老牌栏目为了生存下去,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新纪132年,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中广电的新闻中心拿出了杀手锏——《秋山速递》实时新闻,专门成立了实时新闻组。这个小组由15名记者,9名摄像师,7名编辑和3名主持人构成,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每天不断地搜罗或拍摄新闻,然后24小时在《秋山速递》的app上更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做成一条电视新闻播出,总之就是让app的首页处于一种随时刷新的状态。因为有记者们的身体力行,与网络媒体相比,电视新闻在权威性方面,依然有着相当的优势。

为了让内容保持新鲜,栏目组还对《秋山速递》电视播出的部分进行了精炼和压缩。播出的节目可以不够及时,但必须是精品。赶时间的新闻全都交给实时新闻组处理。人手不足时,非实时新闻组人员就要补上,务必保证时效和速度。

因此,实时新闻组集结了全台最先进的设备和最精干的人员,其运行成本不是一般的高。好在有政府支持,它突破了重重困难发展起来,《秋山速递》也凭借这个创意活到了今天。

然而,新闻的新鲜度是有限的,凡是有价值的新闻都不能错过。隔三差五,还得有一次爆炸性新闻的刺激,让观众耳目一新。这条新闻倒不一定真发生爆炸,但爆炸肯定可以列入其中。所以,当《秋山速递》实时新闻组的记者,23岁的朱莉英·汉伊被拦在距离锡兰大学一公里外,昂克西街的警戒线前时,她的内心崩溃又愤怒。

*****

“不行,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爆炸发生后第二天一早,从《秋山速递》主编室里,传出了主编沃奇·冯·斯特拉坚决的声音,接着有人狠狠地拍了桌子,然后是朱莉英特有的含糖量高但硬气的语调。

“这绝对不是一般的爆炸事件,昨天在现场我给几个在校老师打电话,每个都是说不上两句话就信号中断。显然是有人监听,然后强行切断信号!之后又突然把记者撤走,是警察干的吗?”

“怎么想是你的自由,但不许你再去调查此事。”

“警察正在隐瞒一件天大的事,用几句话就打发我们,我们要装糊涂吗?”

“朱莉英!回到你的岗位上去!再胡说八道,我停你的职!”

收下主编这句气愤难当的话,朱莉英赌气地推开主编室的门,在同事们担心的目光中,大步走进实时新闻组的办公区,一脚踢翻了一张椅子,把旁边的鲍伯·莱特吓得退了两步。

“岂有此理!这肯定是罗洛夫的那套老把戏,公然封锁消息,简直欺人太甚!主编也是太面软!”

朱莉英开启了唠叨模式,把她认为有问题的人都叨叨了一遍。等她说完了,鲍伯才小心翼翼地劝说。

“前辈,消消气,不去就不去呗,反正其他媒体的报道也就是那点内容。”

“你看看这个。”

朱莉英打开手机点了几下,递给鲍伯。呈现在鲍勃眼前的,是某个论坛的一些帖子,内容都是关于锡兰大学爆炸事件的猜测。什么伤亡惨重,数据瞒报,有人发动恐怖袭击,故意引发爆炸。还有人看出第一次爆炸发生在食堂,怀疑是燃气安全问题,甚至说是学生争吵点燃食堂等等。下面则是惯例的评论和调侃,矛头大多指向政府和学校。

“这都是毫无根据的猜测啊。”

“现在这种猜测到处都是。越是这个时候,媒体越应该站出来说句有权威的话,可看看我们……”

说着说着,朱莉英又要唠叨了。她坐在桌子上,脚踩着被踢翻的椅子。

“前辈怎么就认定有问题?万一真的是意外呢?”

朱莉英又在手机上点了点,这回鲍伯看到的是锡兰大学周边的地图。

“要去锡兰大学,以警察出动的路线,必定是走南门前的昂克西街。北面只有一条小道,通行太困难。我在昂克西街被拦下,一路上我看到有消防车进入,但是没有警车进入。”

“没有警车?”

“要说警察动作比记者快,倒也好理解。但我问了附近的居民,他们听到爆炸就跑出来看热闹。可直到拉起封锁线,他们也没看到几辆警车开过去。封锁线拉到一公里外,加上疏散学校里的师生,你以为这要多少警察?”

“这,所以呢?”

“所以那堆警察很可能在爆炸前就到学校集合了。他们去干什么?聚餐吗?明摆着是学校出了什么事,也许还和爆炸有关。”

被朱莉英这么一说,鲍伯也觉得在理。但他毕竟是个刚来不到半年的摄像师,没有勇气干出


状态提示:第61章 回收计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