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道首就这样说服了所有人,让一尊面容都不固定的雕像成为了承露盘的形象,成为了笼罩整个长安城的“九阊九阖大阵”甚至是遍布长江以北的“黄天大阵”的核心。{首发}
当然,诸位同道们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迫使百忍道首也退了一步:金铜仙人承露盘虽然面容可变,可身姿却依然是以张百忍为模型。对外的解释则是:九节杖乃是太平道祭酒的标准象征,这尊金铜仙人承露盘正是以太平道祭酒的外观为原型……至于那位祭酒是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由朱雀门自承天门的九道巨门被依次开启,仿佛天门广开。无论秦汉隋唐,长安城都只是凭借一脉龙气镇压鬼神。直到太平开国之后,数万道士焚膏继晷,集毕生心力布设了这方九阊九阖大阵,可以集三秦地气于一身。只要这座大阵尚在,长安城便可金城永固。
随后,他们又在东都洛阳布下第二方大阵,和九阊九阖大阵共同作为笼罩道国的“黄天大阵”的阵眼。自此,道国之力可以被凝为一体,任道首之意调用。而随着每年时节的推移,黄天大阵的灵气便会由洛阳向长安转移,有如太阳东升西沉。于是道首便会在立春之时亲自主持春祭,将淤积的灵气宣泄掉。
由于灵气被大量宣泄,这应当是黄天大阵一年之中最为脆弱的时候。按理来说,作为敌国的天竺佛国不可能对此不蠢蠢欲动。只消九阊九阖大阵一出问题,黄天大阵必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只要黄天大阵无法起到合适的功用,整个太平道国对天竺佛国来说根本就相当于不设防一样,会完全暴露在天竺列位圣僧的神通之下。
然而这么多年来,他们真的一次破坏都没有做过或者说可能想要做,但是尚未成功便已被扼杀于无形。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出现在承露盘上空的那九个人影
居于最上方的那个人身形朦朦胧胧的,在九人之中,唯独只有他一身黄色道袍,左手所持的九节杖和下方的铜像所持完全一模一样。无数云朵就这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原本应当洁白无瑕的云彩此时却要比太阳还要绚烂夺目。
正一道的天师张子祀,神霄道的林灵素,扶摇子陈抟,纯阳子吕岩,儒门大宗主邵雍还有就是面前的这位第六代太平道道首,此六人并称六绝,名动九州,上震宸宇!
“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庄重而又肃穆的歌声就从当代道首的口中发出。这首歌名为《卿云歌》,相传乃是舜帝禅让禹王时所作,而后便被载于《尚书》之中。顿时,那股若烟非烟郁郁纷纷的卿云便自天空垂落,将道首的身躯笼罩在了其中。金铜仙人的上方逐渐凝聚出了点点的甘露,有如星斗增辉。
卿云,自古以来便是祥瑞之兆,象征着圣贤之治。正是在这些被屡屡聚起的卿云之下,一代代道首顺承往来,竭尽自己的全力守护着这个太平道国,守护着这个太平之世。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略下方的八人同时开口应和:太一宗的掌教萧道冲,真大道玉虚宫的宫主刘有明、天宝宫的宫主郦希成,太华派的掌教郭京,洞渊派的天门龙王,楼观道的道主梁诠,移山侯秦翰,驱神侯郭药师这两句歌本应是畿外八州的首领“八伯”所唱,此时则由道国的这八位地仙同时唱出。歌词便是赞誉上天的英明洞察,把执掌万民的大任再次赋予一位至圣贤人。
今日之时,聚在长安城内的地仙、神仙加起来至少有九位,哪里还敢有不长眼的东西敢来搞破坏?
于是,璀璨的光华从道首身旁的卿云中发出。九节杖此时被他以双手紧握高高举过头顶,日、月、星三光都无法比拟的光华正是因他而出。虽然璀璨,却不像太阳那样令人不敢直视。只消他站在那里,所有人便可以感觉到心安。那九阊九阖便是永固之地,四街九巷三十六坊便永远安然,一切兵祸就都被闭在了长安城外。
渐渐地,侍立在那条直通往太极殿的大道“正道”两侧的道士们先后张开了口。站在朱雀门外的人群仿佛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逐渐加入了合唱。他们或许并不知晓歌词的涵义,甚至只是跟着别人的声音瞎哼哼,但是众人心中的祈愿却是一致的:
太平。
愿太平永存。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无声的气流从中放出,将卿云掀动,卷往长安城的四面八方。长安城中的清明渠、龙首渠、永安渠、黄渠、漕渠这五渠同时泛起了金光,就以朱雀门内的承露盘为中心,金色的奔流开始朝着长安城的东西南北同时飞快涌去,在不到一盏茶的时间内就将长安城镶上了金色的纹线。
流水不腐,然而长安城人口众多,这五渠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么一些尘埃。可是随着金色的推移,那些尘埃纷纷就消失在了水中,根本没有人看得清它们到哪里去了。只要在今天之内,这个立春的日子,这五渠之中的水流便会永远保持这个样子。
水中所蕴含的灵气使人服食下去,虽然不敢说延年益寿,对身体总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有些人远远地自其它州府来,便就是为了取上这么一瓢水。在他们心中,只要喝下渠中之水,便可以自此无病无灾。其实无病是可以,可是无灾哪里会是这样一瓢水管得到的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