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玄幻奇幻>醉梦仙侠传>第三篇 灵变 第84章 中国人的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之路(下)
的少女背在身后或是抗在肩头的。

这不由使人想起《诗经.郑风》中的歌谣,郑风在《诗经》中所占篇幅是最多的,有二十一篇,而其中有十九篇都是在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这要不是生活富足安康,其民风又哪里会有如此幸福安逸的情怀呢?这不禁就让人感慨那史称“中原小霸”的郑庄公是一代英主了,进而还会让人从儒家“甘棠遗爱”的仁政传说中,去想象那郑庄公该会是如何的礼贤下士仁爱亲民了,据说连*都在读史的时候夸赞那郑庄公是个厉害的角色呢。

起初,在启封故城遗址处,我以为那些瓦片、陶片应该是来源于启封故城内的建筑物,或是城外的百姓平民聚居地,但是很快我就发现,那些残碎的瓦片、陶片,原来都是来源于那城墙的夯土层之中。

遍生杂草灌木及野槐的古城残垣上,明显的可以看到一层一层的夯土,在那夯土之中,时不时的就可以看到一枚枚残破的瓦片或陶片,还有细碎的动物骨骼。原来,这夯土城墙之中还掺杂了大量的建筑废料。刚开始我还认为这是古人厉行节俭。也在搞废物利用,但是,渐渐地。我就不这样认为了。

如此大量的瓦砾及生活用具的碎片,被掺进了筑城的夯土层中,这绝对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更像是在筑城之前曾有过一场规模不小的毁灭战争。试想,春秋初年,小小的郑国远在封疆之边筑城,还会千里迢迢地收集了大量的瓦砾运到这里来废物利用吗?这启封城在筑城之前。难道会在附近有一个大的建筑废料收集场吗?当然不可能。

春秋时期的民居属于干阑式建筑,易建易拆。木头可以再利用,但瓦片要是想再次利用,那就得小心翼翼轻拿轻放才行,这么大量的碎瓦砾及生活陶器的碎片。这是只有暴力强拆才会有的效果,不是战争,又会是什么呢?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当我们史书在手之际,人类的历史之中,从来就只有那么几个领袖、几个精英、及几家王侯贵胄。人民?人民在哪里?似乎那只是一个传说,抑或只是一个数字——某年某月某日。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某年某月某日,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万;某年某月某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留发不留头汉人一百万......

人类的历史从来都只是胜利者的历史,能够站立在被杀戮者的角度来审视历史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历史上被冠以雄才大略丰功伟绩的人物,又有几人其脚下不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人民?什么是人民?被杀的是吗?那杀人的是吗?人民是个什么概念?有谁能够告诉我,那人民。他真的就不是一个关于政治名词儿的传说吗?

查看中国人的姓氏起源,确切的说。是查看中国汉族人姓氏的起源,你就会发现,几乎任何一个姓氏,都能够追溯到最久远的一个当大官儿的人那里。据西方学者考证,目前地球东北亚地区约有6000万人口是四五百年前同一个男人的直系后裔,这个男人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有史记载,他活着的时候,曾迎娶过500个新娘。

我们不知道西方人是怎么研究出来的,但是如果这个说法真的是事实的话,那么人类也就如同是西方人所说的狗一样,西方人说天下所有的狗都来源于两万年前东亚地区的三匹母狼,这正像西方人所宣称的人类非洲起源说一样,前前后后,如出一辙。

可笑。

这只不过是西方人上帝造人假说的一再翻版罢了,西方人虽然引领着当代人类核心科技的进步,都是他们并不是神,他们探赜索隐条分缕析的科研活动,往往会导致一种精确的错误,这就像是有人企图用一种数学方法去精确的预测彩票号码一样。

人类必定是多地起源、多种繁衍的,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人种应该是一个大类,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品种。人类也不可能只是来源于亚当和夏娃式的一对男女。讲究中华共祖观念的中国人,也不可能只是那“炎、黄”两个男人的后裔。民胞物与之心、亲如一家之念,是要得的;但是运用这种家天下的观念来束缚人心,要那传说中的人民都去做政治的儿童,统治者做政治的老子、政治的爷爷,在当今之天下就是要不得的。

正如西方社会民主思想启蒙时期所提出的“自然法”观念一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早就有一种“天民”思想,道家讲究“与天为徒”,也就是和天做伴侣做朋友,墨家讲究上天对人对万物是“兼而有之、兼而爱之”的,儒家讲究遵从上天的意志,只是儒家一味的要建立一个权贵奉天承运统领万民的家天下,这就错了,家天下,“国是家”的观念只会导致中国社会的阶段式大崩溃,只有强调“天志在民,我为天民”的既古老又新生的观念,让中国人活得有自我、有尊严、有担当,这样才能够破解控制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合久必分”的政治魔咒。

如今,放飞我们中国人的天民思想,正当其时。

如果有谁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名义,只是在单一地宣扬儒家思想,那他就是在向我们贩卖一种有毒的文化垃圾,因为孔子之学相较于后世儒学,那还是要给人一些尊严的,有教无类,远胜过礼不下庶人。

这是一个争鸣的时代,全面继承传统,全面学习外人,博采众长,独树一帜,是当代中国文人的历史使命,人人都有一套主张


状态提示:第三篇 灵变 第84章 中国人的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之路(下)--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