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光荣使命1937>第六百六十六章 日军方面的反应

中国方面的变化日本人是看在眼里的,由于日军早就将中国视为亚洲最大的对手,所以很早就开始了针对中国战争的布局。作为日军侵华的排头兵,日军的情报部门对于中国军政界的渗透十分厉害。

尽管在接手国民政府的军政大权之后,陈锋对国民政府的军统部门、原第八战区的情报机关以及延安方面的情报部门进行了资源整合,在此期间揪出了大批的敌伪特务.即便是如此,陈锋依然坚信在国共双方的内部依然有大量的日伪间谍特务。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从重庆发出的军政命令很快日本方面就会听到一些风声,虽然有些时候只会探的一丝一毫,但是这却让中国方面的很多事情不再成为秘密了。

随着了解的越多,日本方面越是惊讶越是担心。他么虽然成功刺杀了老蒋和阎锡山,但是中国却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乱起来,虽然早先时候前线的军队有过一些混乱,也致使中国各个战区损失了不少军队和地盘,但是日军攻占重庆,彻底消灭中国政府的企图落空了。

更让日本方面感到恶心的是,他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最后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死对头陈锋。这位中国的抗日名将塞北地区最大的军阀竟然从一跃成为了中国的领袖,力压亲日派将领何应钦。

而陈锋上台后迅速重拳出击,在短短1个月内就收服了中国境内的大小军阀,顺利结账了中国的军政大权,九四式一向与国民政府不对付的延安方面也表示愿意接受重庆的领导,这着实让日本人感到吐血。

距离老蒋身亡已经足足3个月了,在这3个月内中国方面虽然全线后撤了几百公里,但是却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迅速完成了大整编,新成立的十一大战区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

1942年3月20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在东京的皇宫召开联席会议。会上信任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代表陆军方面递交了对华作战的形势评估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日军大本营判断中国的军事力量至少达到了500万,其中陆军占了总兵力的95。

另外,中国方面的经济在快速回复,社会秩序也在恢复。中国政府似乎与美国政府以及苏联政府达成了某种协议,美苏两国似乎正在有计划地对中国的工业基础进行改造,根据情报部门得到的可靠消息,中国政府准备在四川的攀枝花、河南安阳等地建立数十个大型钢铁厂,而原本就担任中国政府最大的兵工厂的汉阳兵工厂正在接受改造。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昭示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中国政府的国力正在快速增长。中国国防力量也在快速提升。这对于大日本帝国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挑衅,因此大本营陆军部认为有必要在中国战场全线对华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如果能一举击垮陈锋政权那固然是好的,如果不能。那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东条英机的报告在日本国内迅速引起了震动,原本自从日均成功刺杀老蒋之后,驻华日军连续攻占了大半个湖南,又将第四战区的军队赶出了广东,这让日本高层看到了一个错觉,那就是攻占中国全境指日可待,没想到事实竟然是这样的,因此很多人同意大本营提出的战略设想,集中兵力对华作战。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海军部提出了反对意见。由于大日本帝国突然将主要病理调回了中国战场,所以给南太平洋战场上的美英残军以喘息的机会,经过小半年的休整,现在美国陆海军正在源源不断地从美国本土调往澳洲,原本被重创了的美军太平洋舰队也得到了补充。再加上南太平洋地区的那支神秘的中国舰队,这给南太平洋地区的帝国陆海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必须立即予以铲除,不然的话很可能影响大日本帝国的安全。

对于海军部提出的反对意见陆军部虽然也很赞同,美军在南太平洋地区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确实令日本陆军感到担忧,但是陆军方面确认为美国虽然正在积极组织力量准备反攻,但是由于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基本上已经被摧毁了,所以短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发动哪怕一次小的战役,所以理应先解决中国战场上的战事。

然而海军部却认为正因为美军暂时没有反击能力,所以才应该发动对新几内亚以及澳洲的进攻,因为按照海军部的预计,发动对盟军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后据点的进攻只需要抽调12个师团的兵力,耗时不会超过4个月,就能一句解决后患。

反之,如果按照陆军部的计划,针对中国政府进行全面战争的话,以陈锋所部的战斗力和兵力,这场战役绝对不是短时间内结束的。如果等中国战场上的战役结束了之后再发动对澳洲的进攻,那时候的澳洲很可能已经羽翼已丰,再想消灭恐怕没有现在这么容易了。

日本的海陆军向来都是争锋相对的,一方说是向东一方说是向西,谁都不肯后退半步,这一次也一样。联席会议进行了整整一天,海陆军方面谁也没能把谁说服,反而使的整个皇宫里火药味愈加的浓郁了,要不是有天皇在场的话,陆海军方面很可能已经动上手了,反正这样的事情他们已经干过不止一次了。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平衡。

1942年3月20日晚,美国派出由16架轰炸机组成的编队,由吉米.杜立特中校指挥对日本本土包括首都东京在内的几座城市展开轰炸。飞机从距东京1200公里处从航空母舰


状态提示:第六百六十六章 日军方面的反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