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光荣使命1937>第六百八十一章 背地里的阴招

日军中路军遭到陈锋所部阻击的同时,南路的4个师团的日军外加7个师的伪军也遭到了西南战区的阻击,相比而言,龙云没有薛岳那样自信,作为中国北洋时期就存在的老牌军阀,龙云可谓是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尽管手中掌握着四十多万精锐部队,但是却不敢主动出击,而是命令部队沿黔北的山林布防,目的是为了阻止日军进入贵州。

当然了,龙云这样做还有一个顾虑就是为了随时增援缅甸战场,刚刚接到消息,日军在缅甸再次纠结了十余万部队,对远征军展开了全面进攻,同时泰国的5个步兵师也出兵中泰边境、泰缅边境,配合日军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区区十五万远征军兵力明显单薄,况且还是在境外作战,补给十分不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距离缅甸战场最近的西南战区责任就空前沉重,不但有保土之责,同时还要兼任缅甸战场的奶娘,一旦远征军作战不利,西南战区就必须无条件南下增援。

不过,即便是西南战区不能全力应对,日军想要进入云贵高原也是千难万难,云贵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形是西高东低,且多山少路,地贫人穷,有价值的目标并不多。就那整个黔北来说,能让日本人看上眼的只有一个遵义。

但是从湘南进入黔北再到遵义这段路,路程虽然不长,但是全都是盘山路,而且十分崎岖狭窄,有的地方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需要一挺重机枪就可以将整条道路封死。

龙云虽然没有制定反击计划,但是单单一个防御作战的方案就把日军难住了。十余万大军在黔东北的山道上整整堵了七八天,依然没能将不到百公里的黔东北山道走完。

其实纵观日军所谓的“勇”字号作战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豪赌,是一次军事冒险。虽然看似计划周密,但是这毕竟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整出来的,几乎所有的战略设想都是在最理想的想法下制定出来。一旦在一个点上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作战计划就露洞百出。

军事上还未取得任何战果就被英勇的中国精锐遏制住了攻势,作为此战的最高指挥官,烟俊六大将的心情可想而知。

到了烟俊六这个级别,大本营方面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因此烟俊六大将很清楚“勇”字号作战计划对于日军来说意味着什么。胜利了那还好说,一旦进攻遇挫,计划失败,那么意味着大日本皇军必须要接受从中国撤兵的事实。

中国事变(卢沟桥事变)到现在已经整整五个年头了,打到现在这种地步。整个日本国民和军队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高达几百万人的伤亡让日本每五十个家庭就会有一个家庭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可以说现在所占据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日本国民用鲜血换来的,要是就这样灰溜溜的从中国撤兵,政府和军队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作为一个军人,为大日本帝国开疆拓土是他的最高荣誉。现在疆土没有开拓好,反而被人家赶回了老家,烟俊六深以为耻。

经过再三考虑,烟俊六大将决定放手一搏,他命令隶属于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直辖的所有的谍报人员全部出动,对于之前预定的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清除,一方面是为了打击中国人的抗日锐气,同时也为了搞乱中国社会。

8月23日,重庆南大街丁字路口发生一起枪击案。一名少将军官被当街刺杀,事后调查发现这名少将军官是国防部主管后勤的李光烈,是老头子在位时的红人,没想到竟然被人当街枪杀。

据目击者描述,枪手是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当时李光烈少将的车子路过丁字路口的时候,这个女人突然窜出来倒在了路边,李光烈少将的司机还以为自己把人撞了,于是急忙下车查看,没想到这个时候凶手迅速跳起,对着车内的李光烈少将连开三枪,李光烈少将当场不治身亡。

同一时间,成都通往绵阳的公路上发生一起迫击炮伤人事件,四川行署主任贺国章的助手王学利在前往绵阳的途中遭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的炮击,造成19人伤亡,王学利也在此次袭击中身亡。

24日上午,归绥市长许光英在归绥市政厅门前被刺杀,凶手是市政厅的一名男清洁工,在众人反应过来之前,凶手自杀身亡。

在短短5天的时间内,多地连续发生了三十多起军政官员被刺杀的恶性事件,造成一百余名官员伤亡,并且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经侦查,则是日均针对中国高级军政官员的一次特别行动,陈锋随即反击,急招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局局长戴笠、副局长李克农、花荣、国安局机要科主任王静雅前往军委大楼,商讨对日间谍战。

要说新成立的这个国安局,陈锋要多郁闷就有多郁闷,原本按照他的想法,这国安局还是要秉承平衡原则,由原国民政府、延安方面以及他手下的情报机关共同组建而成,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正和情报资源,建立一支强大的情报部队。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希望通过整合情报部队增强各方的联系和凝聚力,毕竟情报部门是最能了解和挖掘秘密的。

因此在组建国安局的时候,陈锋让国民政府的情报之王,老头子的得力干将戴笠出任局长,而代表延安方面的李克农和代表他陈某人的花荣出任副局长,另外让康泽出任行动组大组长。

但是让陈锋感到郁闷的是,当命令下达之后花荣亲自来


状态提示:第六百八十一章 背地里的阴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