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帝国行>第239章 邵平之战(11)
为什么不少百夫长、仕长升不上去的原因之一,就因为不识字,难以得到重用,连字都不认识,很难难自研兵书。

尽管赵逊主军之后,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中低层将领,紧随而来的问题层出不穷,提拔将领不识字,只能靠中军官不断口头传令的弊端,一旦大军分散出击,来往传令不少都是以书面密函为主,倘若不识字,便是要耽误军机。

蒙昧和无知归根的到底是教育的普及率低,缺乏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常识,共同造成的结果,既有当下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人为制造的人祸。

要扭转这一普遍现象,绝非一朝一夕,一个人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局面,非一代人甚至两三代人,三五十年时间。

校场的宣传工作持续了两个时辰,调集了咸军识字将官、兵士两百多人深入各营宣读《告天下万民书》,投诚以及降兵先抽取什长以上将官和所有识字人员集中宣传教育,而后再有点到面,让他们自己实地感受,普通人是否也能神术护体,仙法加持。

对老百姓的宣传工作,先从咸国人开始。

咸国人占了邵平五分之二人口,用自己人对自己人宣传容易教化。咸国人中与孙国、志国、徐国迁入的移民又有部分通婚,再以血亲关系和方千、陆肇部下等人的现身说法,实地感受加以扩大影响力。

同时进行的还有对邵平仓储及王泉等人财产的查抄和审讯,对付黑巾军的伪官吏,一概从严查办,有血债的要清算,被迫胁从的查清后视情况处置,不能简单粗暴的一概而论。

邵平人口十五万,近两年连年受蝗虫袭扰,损失惨重,只有去年秋收,收上来一季的口粮。老百姓家中的存粮其实上月开始就陆续出现告罄,不够坚持到夏收,黑巾军的措施其实从一开始就有着严密而周详的计划。

他们接管城池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屠杀权贵和富裕阶层,通过掠夺财产,以获得更多的物资补给。不论善恶,一概以盘剥老百姓为名血洗,清洗廖家等从善如流的大户根本不是意外,而是有计划有预谋,早就已经摸清了邵平情况。

待邵平哗变的咸军被调走后,来自孙国的黑巾军即刻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清洗,由此掠夺了大量财富和生产资料。

王泉的家中共计抄出了七块金铤,一百三十多根寸金,近五百根寸银,都是在当地抄家灭门活动中的分赃,换做是太平世道,不可不为富足。

此外还有精米近千石,腌肉五十多缸,丝绸和布匹三百余匹,由此可见,黑巾军起事不到一年,其内部的特权阶层,已经完整的继承了此前历代权贵阶层的所有特性。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黑巾军本质不是为了劳苦大众打天下的起义军,依然还是一小撮人为攫取权利,利用来百姓的蒙昧无知和历史的局限性,发动的夺权战争,本质依然是权贵阶层的特权再分配。只是将特权从一群人手中,转移到另一群人手中。

所有查抄的金银珠宝、布匹丝绸,一概冲入军中用于赏罚,粮草等口粮仅够全城无粮百姓支撑到夏收之后,如果没有咸军攻占邵平,以邵平治下春耕种下的水稻和有效劳动力计算,黑巾军仅仅从邵平就能征收三十到四十万石以上的军粮。

黑巾军在占领地实行《清户粮》制度,有点像集体食堂,每家自留粮的多少不一,有人能挨到稻米收上来,有的则不能。

因此等不到稻米收上来的人丁可以要求接济,但前提是家中遭到彻彻底底的搜查,确认没有余粮,可以去粥棚,每人每天定量喝两碗稀粥。

黑巾军熬的稀粥百里燕去看过,清汤寡水几乎可以一眼见底,然后加一把野菜和盐,将就的灌下去。如此也仅仅只能保证多数人饿不死,这一点倒是要比咸国治下的郡县要强。

想当年旱灾引发的民变,归根到底还是权贵阶层和官绅群体,没有落实根本的赈灾制度,不落实赈灾的根本原因,又是官仓的米粮进到了权贵阶层口袋里,权贵哪里会用自己口袋里的米粮接济饥民。

而黑巾军则以此种稍稍好于官府的手段,确确实实笼络到了一大批民众,替其效死力。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现在争取的正是天下民心,谁能笼络到更多的人心,谁就能争霸天下。

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更是如此,往往你喝粥,我吃饭,我就愿意提着脑袋去卖命,你吃肉,我吃干饭,你当然也愿意为了顿顿能吃上肉去博个好前程。

人都是驱动力的,资本社会是资本的贪婪,农耕社会是对生存以及更好的生存去奋斗。

邵平一战不仅仅只是得到了十几万人口,百里燕清楚认识到,时代背景下的路,此刻任重而道远。

他能走到今天,何尝又不是底下人一步步的将自己推到了今天这个地位,纵然有滚滚红尘在逼着你前行,如果没有底下的人给你卖命,自己又何尝能踩着他人走到今天。

自己活着,已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君王,一个体制而活,是为了这些弟兄背后的无数个家庭活着,自己倒下了,接着倒下的就是他们。


状态提示:第239章 邵平之战(11)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