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帝国行>第707章 心理落差
一刻之内可装填发射弹丸四发至五发,速射之下,一刻钟可装填五发至六发,是各国至两倍。要说咸军火炮多么厉害,其实不然,根本之别在于炮兵操典。

公良兄岂不见我军一门火炮炮兵多达六人之多。”

各诸侯国也好,黑巾军也罢,陆军用炮一门火炮射击装填过程只配备三个炮手,一人装填,一人填膛清膛,一人点火。

而火炮开火后,因后坐力后退,又需要这三人同时将火炮推回原位,加之采用木质炮车,而非更为简洁请便的车轮炮架,多数时间都消耗在火炮的复位和工具的选择环节。

咸军虽然同样采用了炮车结构,但火炮份量较轻,备有六个炮手,一人点火,一人装弹,一人清膛,一人填膛,另外两人与点火手负责将火炮复位,六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无需因为手中工具与岗位的更换而手忙脚乱。

当然,谁都知道人多效率高这个道理,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

各诸侯国自造火炮质量远算不上多好,经常发生炸膛和殉爆,引发左右其他火炮弹药连环爆炸。

其二专业化意识单薄,炮手分工不明,人一多,更容易手忙脚乱。

其三,战位和弹药堆放不明确。咸军受训炮兵训练有素,专业性强,作战时分散于火炮两侧,而非站在身后,等着火炮压自己人的脚面。合理的战位更有利于装填有序进行。

归根到底,是理念的差异,炮兵是专业化极强的兵种,需要科学化管理。

百里燕充其量是个医生,但前世的社会信息的积累,科学的思维和理念,恰恰是将不曾亲力亲为的信息,变之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付诸行动,科学的认知往往是让事情有条不紊的重要保障。

轮番几轮炮击,公良修看在眼里,心中无不被咸军火炮的迅猛所震撼。沉默许久,公良修再次说道:

“一门火炮一个时辰发三十五枚铁丸计,五十门便是一千五百颗,轰击五个时辰近九千颗,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公良大夫大可以放心,本帅给十二斤炮斤炮备下弹丸六万发,十八斤炮备下五万发,六斤炮十万发,足以荡平一座城池。战后弹丸仍可回收其中八成以上,损失并不会很大,反倒是火药十分珍贵。”

“唉……”

公良修一息长叹,一脸萧索之色,百里燕觉得另有隐情,遂是问道:

“公良兄何故如此叹气?”

“当年燕公子若是流难到我志国,今日称雄中原者,非我志国莫属。”

百里燕浅然而笑,摇了摇头:

“绝无此种可能?”

“哦,这是为何?”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志国非大灾大难,焉能用良将贤臣。即便本公子当年流难志国,或是悬壶济世,或是为一员战将,绝不会有如今局面。”

公良修感叹百里燕没能为志国效力是巨大的损失,实则不然,志国的传统贵族势力根基深厚,积重难返,政治格局呈现三大家族鼎立之势,贵族盘根错节。

在此基础上,要像咸国这样推行非常彻底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根本不现实。

相反咸国因外战、内战和入侵战争,国家既有政治格局动摇,基层地方利益集团瓦解,公孙岳的叛乱,姜严的被杀,王太后的过世,进一步瓦解了既有权利阶层的统治。

而咸王、赵逊陆续掌握实权,国家悬于生死一线,此时若有一剂强心针,无疑让统治阶层看到新举措带来的实惠。

黑巾军的爆发,又极大消灭了永兴河以西的传统贵族阶层和顽固派,为推行新政创造了决定性因素,提供了极大的政治空间,同时咸王的性情,也决定了百里燕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所有的机缘巧合与现实因素,最终促成了咸国走上率先改革的道路。

而志国完全不存在政治机遇和外部政治因素,根本上决定了百里燕在志国将毫无作为,充其量在日后成为公良、陶氏和志王三者间相互平衡的一个政治棋子罢了,绝不会有今日永兴城的兴盛。

正如当年秦国得遇商鞅,商鞅变法打破了既有的政治阶层和社会体制,为此后张仪在秦国施展抱负,奠定了坚实基础。


状态提示:第707章 心理落差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