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宋第一闲人>第一百五十二章:诗文乃小道

哈?让我跟李从嘉比文采?要知道他可是能写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吹水向东流”的男人啊!

就算我有金手指,也不一定能赢得过李从嘉啊!因为放眼词坛,能比得过李从嘉的人根本没有几个,要不然我现在就把苏轼的那几首绝世好词给祭出来?怎么总感觉有点儿浪费呢……

但赵匡胤已经逼到这个份儿上了,高处俊也不好再主动退缩,因此只得硬着头皮道,“我私底下是写过一点儿东西,只不过比之于世子的大作,恐怕是多有不如了。”

李从嘉自然听得出来高处俊并不怎么愿意跟自己比试,至此他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便在一旁主动替高处俊开脱道,“高公子过谦了,其实诗文一道,本无好坏,但殊为难得的是,高公子竟然能将皇子教导得如此博学,这其中自然有皇子聪颖过人的原因,但与高公子的谆谆教诲之责亦是分不开的。”

对于李从嘉这种懂得进退分寸的行为,高处俊倒是怀有极大的好感,可谁知赵德昭似乎是想要为自己的父皇争几分颜面,竟然主动在一旁开口说道,“世子所见与我师父倒是相似,我师父平日里便常常告诫我,诗文一道不足挂齿,既然生在皇家,就该多花些心思在修身养性与治国学问上。”

如果是旁人说这话,李从嘉定会认为这其中含有讥讽之意而心存不满,但这话若是出自不足十岁的赵德昭之口,李从嘉便不会把它当回事儿了,“呵呵……殿下的话确实有道理,只是不知高公子平日里都教了殿下些什么?”

李从嘉这话本是随口一问,结果赵德昭却站直身子异常严肃地答道,“师父教了我很多,不过就算是其中最简单的学问,于常人来说也是大有裨益。”

听到赵德昭这么一本正经的回答,李从嘉差点忍不住嘴角的笑意,于是他赶忙接口问道,“如此那便敢请殿下赐教了。”

“好,那我就从最简单的学问说起,记得师傅最开始教我的便是《三字经》,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李从嘉一开始听着赵德昭背诵这些类似于“儿歌”的东西,心里还有些不以为意,可当他越往后听,就越觉得这玩意儿并不简单:虽然它们的句式简单,但其中包含的东西却不容小觑。

尤其对于赵德昭这种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李从嘉简直想不到还有比这《三字经》更合适的教导材料,难怪赵匡胤会让年纪轻轻的高处俊给自己的长子当老师,这小子很有本事啊!

可李从嘉不知道的是,高处俊当初之所以一开始就教赵德昭《三字经》这本书,是因为他根本不会给小孩当老师,所以他只能照着一些后世的私塾规矩来,让赵德昭先从“三百千”背起。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就出现的作品,赵德昭早就背过了,而《百家姓》现在也有类似童谣的流传,根本显不出高处俊的本事,所以他一开始只能用《三字经》来震唬住赵德昭,因为这本书是南宋时期才出现并流传开来的,现在的人根本就没听说过。

事实证明,《三字经》的确是很强大的,当初高处俊不仅用《三字经》这本书震唬住了赵德昭,让他心甘情愿地认自己当老师。

此时赵德昭也通过自己背诵出来的《三字经》震唬住了李从嘉,让他知道自己的老师还是很有水平的。

当然,最高兴的还要属赵匡胤,因为他不仅在李从嘉面前长了面子,而且还确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没给赵德昭选错老师,高处俊的确是个有能力的!

“呵呵……回头一定要好好奖赏一下高处俊!如果不是德昭主动开口,我都不知道高处俊竟然教他教得这么用心!”赵匡胤在心中小小地感叹了一下,随即欣慰地拍了拍赵德昭的肩膀道,“好啦,朕知道你平日里功课温习得很用心,不过在李世子的面前,就不要卖弄你那点儿小学问啦!”

“官家言重了,殿下背的这些可不是小学问,臣听得心中铭感不已。”李从嘉说着,便又朝高处俊微微欠身道,“高公子大才,单是启蒙教学这一节,就超出在下许多,想那《三字经》泛含着孟母三迁等经典轶事,也难怪殿下对诸多典故都烂熟于心了。”

其实李从嘉这话说得很是言不由衷,因为他觉得在诗文一节,高处俊未必比得过自己,但事情已经进行到这个地步,李从嘉也不好再把话题往那方面扯,要不然自己跟个傻子有什么分别?毕竟自己这次来的主要目的还是跟宋朝君主搞好关系啊!

可赵德昭却像是得了激励似的,竟忍不住继续在李从嘉面前显摆起来,“李世子,我知道的那些典故,可不单单是从那一本《三字经》上得来的,其实师父也教过我一些写作诗文的技巧,只不过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才没在那上面下功夫。”

“哦?不知殿下学的都是什么诗文技巧?难道这其中还能句句用典不成?”此时李从嘉就像是抓住了一个机会似的,逮着赵德昭的话头就反问了起来,其实在他的心里,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应对措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二章:诗文乃小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