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穿行宋末>第四百五十六章 突发

杜昱尊重朱武的意愿,既然他不想到官军中厮混那就不提招安一事。

回到济州,他向张叔夜复命。说明了梁山泊的贼人不愿招安的原因,同时也表示发动大军征讨梁山并不现实。

张叔夜思虑良久只能面对现实,有八百里水泊的天然屏障,想剿匪也只能造船。可现在他手中的物资有限,维持大军运转已经很勉强了,再搞个船舶工程实在力有不逮。

既然梁山泊的人不出来搞事兹扰地方,那就由它去吧。什么时候抽出手来再对付他们也不晚。

折腾一番费了不少无用功,杜昱的生活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面,每天都回到现代时空陪伴柳梅顺便收集物资,沉溺在美好的家庭生活之中不能自拔,忘了关注大梁那边的事情。

就在他以为会平静的过度到秋季局势才会发生的变化的时候,韩伯龙那边给了他一个惊喜。

韩伯龙率领滦州玄法道的教徒起义,在滦州与燕都的边界处接受大梁的改造。他逐渐将滦州境内的玄法道教徒集中起来,组织个更多的青壮加入义军之中。

有了大梁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资,安东军的规模也从两万人迅速扩张到五万余人,在算上拉入预备队训练的辅兵,实际上军队的数量不下于七万,至少在人数上当得起大梁的第三军团。

当初让韩伯龙统领安东军,已经明确表明希望他们改造好军队之后杀回滦州,将那一带拿下与大梁的地盘连上。

杜昱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不过韩伯龙却非常在意。

大梁的第一军团无疑是飞虎军,第二军团是豹滔军,这两个军团在建立大梁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许贯忠这位奇人也从默默无闻的隐士变成大梁军队的明星人物。

便是史进的麾下新建立的圣教军也在大名府附近打下数左县城,将整个河北东路变成了大梁的地盘。

韩伯龙觉得自己的义军虽然起步晚,但也不能落于人后。人家都建功立业,他也不想只在滦州屯兵。

于是在安东军初步整个完毕之后,他便与武松商议,是否要立刻行动起来将滦州拿下。

武松对韩伯龙的说词深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到滦州以来确实没立下什么功勋,但大哥杜昱还是将他提拔起来,算起来比杨春和陈达的官职还要高些,这让他多少觉得有些受之有愧。

两人都想立功一拍即合,于是他们便准备好粮草辎重,拔营起寨反攻滦州。

在他们看来,既然梁王杜昱旨意在先,本来就是要他们征讨滦州的辽国人,那也不需再向燕都申请才能行动。

于是这二人在准备妥当之后,率领七万大军浩浩荡荡的直扑滦州城,平静才不到两个月的滦州大地一时间又沸腾起来。

大军压境,滦州辖下的那些小城根本就无力阻挡,那些有玄法道教徒存在的地方更是配合大军攻击辽国的守军,往往未等组织起有效防御便后院起火,城内的教徒举旗造反里应外合。

安东军摧枯拉朽一路横推,很快就来到州城附近,此时韩伯龙的安东军已经不止七万人的规模了,滚雪球一般的发展壮大,人数已经达到十万有余。

虽说大部分人的战斗力不强并未接受多少军事训练,但凑到一起看起来声势浩大势不可挡,足以威慑辽国的守军。

滦州知府面对大军围城立刻就下了决断,他本就是个‘聪明人’,可不想为辽国尽忠,更何况他本就是汉人。

在与手下的汉人兵将商议一番之后,他们率军包围了契丹人的大营,以此作为投名状举旗向韩伯龙请降。

随着知府的投诚,滦州辖下那些大小城池的官员的心思也起了变化,不少契丹人察觉到形势不妙集中起来向西逃去。

形势一变,滦州的那些辽国大聪明立刻打着汉人的旗号响应韩伯龙的义军,大有一种义军一到百姓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觉。

韩伯龙竟然一场硬仗没打,来了一场武装旅游就把滦州整个拿下,不到二十天就与大梁的地界连成一片。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还不算完。

韩伯龙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小的蝴蝶效应,在滦州周边的地区不少人开始考虑是否投诚。甚至有一些人已经暗中行动起来,准备应和大梁。

当然也有不少人更看好正面击溃了辽国大军的金国人的前景,辽国东部的州府一时间群魔乱舞搞事的人多不胜数。

等杜昱抽空回到燕都的王府,他这才知道韩伯龙和武松兵发滦州,已经将其拿下。现在正向他请示是否可以继续北上扩充大梁的地盘。

这个突发的情况打了杜昱一个措手不及,他那里想到韩伯龙和武松如此大胆,安东军才训练两个月就敢拉出去打仗。

更没想到辽国竟如此拉胯,这样一支队伍居然以无敌的姿态横扫滦州,从传回的信息来看还有不少周边地区的人想要投靠大梁。

他有点迷茫了,心中暗想‘莫非我保守了?’,难道现在发动战争攻取更多的地盘是个好的选择不成?

仔细分析一下,貌似他是有点保守。以冷兵器战争的思维看待战争,夏季确实不是一个打仗的好季节。

一是天气太热很难穿的住铠甲,徒增伤亡的人数。二也是天气太热,行军打仗容易滋生病疫白白损失兵丁。

那么换一种思维,大梁军穿不住铠甲辽国人也穿不住啊。同样是行军打仗,天气太热容易中暑生病,可大梁军有他提供现代时空的药物保障,如此一来


状态提示:第四百五十六章 突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