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后郗鉴回到建康,“遂与帝谋灭敦”。公元324年,王敦病重,司马绍趁机发难,以郗鉴为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假节。时王含、钱凤率军逼近京都,诸人认为敌军军势未成,圣驾当率先出击,但郗鉴认为敌众不可力敌,宜“旷日持久,必启义士之心”。司马绍从之,拖长战事,结果勤王之师云集,大败王含等部,王敦亦在忿愤中死去。

战后,在有关王敦党羽的清算问题上,郗鉴和王导等士族产生了剧烈分歧。王敦之乱时,司马睿曾委任周札守石头城,周札却开门应敌,致使晋军大败。王敦出于猜忌,又联合江南士族沈充族灭周氏。王敦事平,周札故吏向朝廷鸣冤,请追加谥号。郗鉴认为不合,反驳道:“敦之逆谋,履霜日久,缘札开门,令王师不振。”另一位辅政大臣卞壶也不同意追谥。朝臣皆无言以对,但王导却坚持为周札追谥,郗鉴和卞壶之议竟不能行。在这件事上,郗鉴的立场昭然若揭。他是维护皇室的孤臣,拥流民军以自重,所以郗氏和琅琊王氏这些大族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甚至遭到排斥。尽管此后郗鉴与王氏联姻,将其女嫁于王羲之,也依然未能改变郗氏的尴尬地位。

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渊源,所以高平郗氏虽然也是江东一个有声望的大族,但是一直被王谢为首的江东大族排斥在外,处于一个不上不下很尴尬的位置。

郗鉴在时,位高权重,情况还没有多糟糕。但是自从郗鉴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郗愔、郗昙虽也承父荫为官,但是成就最高的长子郗愔,也不过官至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这还是后来桓温封的虚职。

两个儿子更是笃信天师道,喜服符篆,为支遁信徒,而何充与弟何准信佛氏,谢万讥之曰:“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

家族地位本就不稳,两个儿子更是庸碌无为,后继乏力。如此内外打击之下,高平郗氏,已经差不多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以至于当满怀雄心壮志的郗超长大之后,却发现江东已经不可能给自己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王谢大族排斥打压自己,父亲和叔父沉迷于天师道,对家族的危机视而不见。而联姻的对象王羲之一脉,又都是一群同样笃信天师道的无用文人,祖父故去,身为高平郗氏的第三代继承人,却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也正是因为此,郗超放弃了留在江东屈居人下的安稳生活,而是选择了野心勃勃同样出身没落世家的桓温,作为自己振兴家族、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凭借他的能力,他也很快得到了桓温的信任,但是到了这时候,他却发现,自己苦心追随的对象,却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完美,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

桓温要的只是建康城中的那个小皇帝屁股底下的椅子,他所追求的,只是那一个空有虚名的天下之主的名号。而至于北方的故土被胡人蹂躏,那里的遗民过得快不快乐,他就没有这个兴趣去管了。

张曜灵终于明白了郗超做出今天这种惊人之举的缘由,他叹了一口气,有些同情地看着郗超:“嘉宾先生在桓温那里,过得也并不是那么舒心吧?”

“张公子又知道了?”郗超苦笑了一声,眼神中满是无奈和悲凉。

“桓温虽然很倚重嘉宾先生,将嘉宾先生和主簿王珣视为左膀右臂,事事都与你二人商量。有传言说你二人能改变桓温的喜怒,但是嘉宾先生跟随桓温多年,嘉宾先生的官职,也不顾一直是一个参军而已。”张曜灵已经猜出了郗超的另一处隐痛,毫不客气地点了出来。

郗超的脸色瞬间一黯,一双手紧握成拳,身上宽松的袍袖,开始微微抖动。

张曜灵的眼中一亮,他知道,自己猜对了。

其实这很简单,郗超之所以跟随桓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建康城,因为他出身高平郗氏的身份,那些把持朝政的江东大族根本就不会给他出头的机会。只是在他以为找到了另一条向上的途径的时候,却发现,这不过是一条稍微好一些的死胡同而已。

桓温不是王谢家族的人,甚至因为他的实力膨胀,他还和王谢家族是仇敌。但是他却不是一个郗超想象中的明主,他倚重信赖郗超,但是他却只是借重郗超的能力,却没有给他想要的一切。

在桓温的帐下辛辛苦苦忙碌了这么多年,郗超的官位也不过是一个参军,和最初最初的征西大将军椽,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不过是升格为一个较高级别的秘书,但也依然只是一个秘书而已。

郗超想要的可不是这些,他想要的更多。家族的颓势,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些在他的心中从未变过,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强烈。但是这些念头越发强烈,面对着自己的不得志,他心中的失落感也就越发强烈。

也许就是因为这一年又一年的失望,让郗超对桓温彻底死了心。所以在张曜灵出人意料地夺占关中,锋芒初露崭露头脚的时候。有如绝望之人见到了最后的希望,所以郗超才会这么火急火燎的,萌生了转投张曜灵的念头。

“张公子说的没错,桓公虽然对我尊敬有加,但是他始终都没有给过我施展心中抱负的机会。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一个附从桓公有不臣之心的恶名之外,实在是一无是处。”郗超仰头向天,眼神之中,有一道泪光闪过。

张曜灵可以理解郗超心中的苦闷,他走过去,在郗超的肩膀上轻轻地拍打着,以示安慰。


状态提示:29--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