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我成了仁宗之子>第六零九章 人事 下

关于国朝官制改革和sān_jí决策制的议事,一直持续了两天,包括共同议事和分组讨论。

最终算是一致通过了这已经酝酿两年的官制改革和sān_jí决策制。

也确定了议政席位和内阁提名,随即朝廷将昭告天下,拉开大宋官制改革和sān_jí决策的运行大幕。

只是这样的一个内阁,对于赵曦的驾驭力是个考验。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明争,陈升之和韩琦的暗斗,张方平无所畏惧的大嘴巴,文彦博习惯性的背后撺掇……

估计富弼也为难吧!

富弼确实有点头大。在议事结束后,官家已经告诉他内阁提名的情况。

这意味着,他富弼将作为首相入阁。问题是,这样的内阁真的好吗?

异论相搅嘛?难不成官家没有大气度容忍内阁成一统?

仔细想想,好像朝廷现在并没有什么异论,国朝的大政方针基本上统一了方向。

再考虑内阁属于分工制,或许只有异论相搅才是最正确的。

富弼考虑这个问题是,出发点跟他对韩琦的解释一样……不仅要站在臣工的立场考虑,也需要站在官家的立场上考虑。

sān_jí决策制的推行,在事实上,官家是把朝政的处置权下放了。虽然还存在一个批注权、恩准权,在事实上,官家应该不会过多的改变内阁的处理意见。

除非朝政有争议了…~那时候,君王才发挥他的最终裁决权。

治权的下放,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皇权是危险的。

因此,官家在设计这种治政制度时,就把异论相搅作为常态一并融进了sān_jí决策制中。

不仅仅是内阁内部的异论相搅,甚至包括内阁和分管衙门也应该存在异论相搅。

这种异论相搅,并不是这个词语本身的意义,而是从亲近和朋党的定义入手。就如内阁成员,是在国朝既定大方向的前提下,一种求同存异的异论相搅。

作为首相,当富弼考虑到这点时,他已经决定,趁着这次官制改革,他需要提出调整议政职位的议题,以全官家的意图。

事实上,赵曦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就目前国朝的现状,倘若内阁真的一统了,还真的可能没君王什么事了。

结果就是……君王会成为一个人形图章。

垂拱而治,恐怕是所有士大夫希望的。同样,垂拱而治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又是乱象的根源。只要有君王存在,君王就必须发挥他该有的作用,区别不过是怎样去发挥。

赵曦不想把自己变成小吏,所以他需要朝堂有能力处理日常政务。他也不想去做一个人形图章,做一个皇权的象征。所以,他需要异论相搅。

事必躬行,赵曦没想过,但他必须对整个国朝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和把握。

君王需要臣工来治政,以sān_jí决策制来说,治理这个王朝的人,就是内阁。可赵曦如何实现对于整个国朝的掌控?

异论相搅就是方法之一。

内阁成员实行分工制。可作为后世人的赵曦却明白,任何政务都不会单独存在,越到了顶层,相互的关联性就越紧密。

那么,在处理政务时,自然就会出现分歧,而解决分歧的点,那就是君王的最终裁决权。

只要赵曦能掌握朝廷各衙门的衔接点,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朝堂的运转,也就能实现对朝堂的掌控。

比如,分管兵部和枢密院的内阁,在处理兵部政务时,涉及到武将的调任和擢升,势必需要有吏部的文书,还需要户部对俸禄的核准。

同样,在调任和擢升时,按照监察条例,还需要有监察衙门的评议报告。

比如,分管户部和三司使的内阁,在制定国朝年度度支时,必须量入而出,而这个入和出的渠道,如今全数由皇家银行经手。

同时,还得与工坊城铸币局沟通,而铸币局每年铸造钱币的数量,又是粮本位,又需要跟民部勾连…~

如果内阁是一统的,或者说整个内阁的政见一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一致。那么,留给赵曦的只有处理结果,不管任何事,他只能看到处理结果。

可异论相搅的存在就会让这些朝政不一样了。

内阁在处理分管衙门的内部事务时,不需要沟通协调和配合,完全可以依自己的思路解决。

可一旦需要其他衙门配合时,有争斗的内阁才能有首相和君王发挥作用的余地。

而掌控朝政的另一个方式,则是各衙门主官跟内阁成员的互不统属,也就是sān_jí决策的制衡关系。

这样的体制,将把所有的政务直接在事务上体现,尽可能的撇开人情的干扰。

用后世的说法就是,赵曦紧紧抓住人事权和财权,把事权放下去。而放出去的事权,赵曦依然紧紧的把握着关键环节的裁决。

因为事权也在这体制和职能中划分了。

议政是按职位确定的,可担任议政职位的臣工一样由君王做主。

赵曦不需要掌控太多。就比如这第一次议政席位的人选…~

韩缜主讲武堂,王陶主工坊城,吕公著入枢密院,薛向直管皇家银行、国营寺,即便是不管事的苏颂,依然牢牢掌握着铸币、军备,李诫兼任工部和工坊城,统管着国朝的轨道和营造。

苏子元知云州,领雁门之边境的新军,高敬贤任环庆,曹霖主汴梁城防,折可行知河北道兵事,种宜率鄜延路驻军,高遵裕于掌秦州之军伍。

整个议政席位中,绝


状态提示:第六零九章 人事 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