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仙侠修真>凡途归真之紫琊传>第二百六十九章 东陵古城

天下九州,河山清朗。自唐王一扫六合,统一四海八荒之后,分定天下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之域。是为中土之四方国境。当今的世界之中,鼎盛的大唐王朝乃是世界上最强盛的浩大帝国。国险而民附,兵精而将广。其余外境诸国,俱是四方顶礼来贺。向帝都长安而去,朝拜上邦大国之无上威严。

而那些自南蛮,以至于西方远涉而来的外邦使节若是想要通往帝都长安,那么势必先自南滇边界之中进入中土国境。一路向北朝拜而来。而在中州之上,那偏处黔边的一片地域,乃是南来北往,四通八达之要地。许多缅方使臣,天竺使臣等等,若是想要前往长安城觐见唐王,那么便必须要通过这黔地的一座古城,那里,名唤做东陵古城。

东陵古城的历史由来很久,若是细细算来,直到今朝之时一共得有上两千余年的岁月了。正因为东陵古城的悠久与古老,甚至有很多老人都算不清这里的原住民们,究竟是何时迁徙来此驻扎。但是,东陵地处黔地南来北往之交界,千年以前,这里都是南来北往的汉人,胡人等通商的重要通道。

古老的东陵古城无声的耸立在南来北往的交界之处,看遍了千载更迭,世间沧桑。任凭人间风云变幻,东陵的百姓们却依旧保留着古老的风貌与传统习俗。正如词曰:

园中腊梅款款,檐外翠柳依依。惊鸿踏雪遗行迹,喜鹊衔泥筑新巢。亭台楼阁,去岁雨落循房道;石桥古径,经年生苔入云烟。樵子放歌徐赶路,炊烟阵阵;牧童横笛缓归来,流萤点点。浩浩江流,时如逝水;悠悠晚风,梦伴落霞。月光煮酒邀来客,秉烛闲谈话桑麻。

……

古径石桥之中,一位青布衣衫,形容俊逸潇洒的少年踏着夕阳下的余晖,涉过千山万水,来到了这座东陵古城之外。在这座雅致的古桥亭房之上休息落座。他眼见此地南北通达,四野之间满是灵山秀水,名胜古迹。便连他此时落座的这古意盎然的桥上风亭,都修筑得极尽雅致。在亭中落座,依稀似能听闻得绕梁琴音,清新典雅,令人沉醉。

这座石桥名曰圣贤桥。桥上供行路人歇息的古亭,唤作凤仪亭。桥下便是环绕古城,流淌不息的晴水河。这晴水河自北向南,其源头发源于荆州的长江口岸。而圣贤桥的故事,亦是传扬千古。当今天下科举之风日盛,话说从前东陵古城之中,从未出现过一位中举的读书人。而唐王在登基封帝之前,亦曾游历天下,恰巧圣驾降临,第一站便向南而去,来到了这充满了古韵的东陵古城之中。

唐王有德,见了这里风水尚佳,但却从不出才学之士。于是垂赐恩慈,在此明令地方官在此修筑了一座通达南北的石桥,便由唐王亲自赐名为圣贤桥。桥边古老亭台,亦是取凤凰来仪之意,号为凤仪亭。在古桥修成之后,果不其然,在一年之中,东陵古城走出了一百位学子。俱是在科举之中,出类拔萃,为国邦的强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唐王修桥赐名之事,数日间便传遍了整个天下九州。为来此一观,大量的经纶之士自四面八方涌来,全部都以在圣贤桥边,凤仪亭上吟诗作对为荣。因此凤仪亭四柱之间,满是文人墨客所留下的名句佳咏。而却无论文墨多少,皆是遮不住亭柱上那当朝宰相曾遗留下的一副对联。其中乃是: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方今天色当晚,万籁俱寂,这座古城安宁祥和的风貌也尽在眼中。陆扬坐在凤仪亭上,眼望下方江景,下方的河水呈现出了黔地独一无二的特点,是那绿宝石一般的碧色,而江心之处,则是那晚归的渔人乘舟划过,在夕尽落霞天光环绕之下,这般场景显得淡然写意,极其富有古城中居民独特的生活气息。

当陆扬迷醉在古城那动人的风景中时,周遭却变得人声喧闹了起来。原来是一群靛蓝衣衫,学子装束的孩童三两结伴,嬉闹着跑上了圣贤桥。只因为天上不知何时飘起了蒙蒙细雨,在细雨之中,打湿了这群学子的蓝衫,他们踏着桥上那被雨滴打湿的石砖,撑起纸伞,在雨中朝着家的方向奔跑着。

而在圣贤桥的另一端,则是一座修炼者参禅悟道的洞府天地。在那倒垂下的苍翠藤萝之中,有着那紧闭的门庭。上面满是灰尘的牌匾赫然雕刻着‘黄石洞’三个小字。这座洞府修建在山腹之中,自圣贤桥的另一端向黄石洞望去,只见得细雨之中,淡淡的残烟雾霭飘悠在那重山的中央之处,更为这神秘的洞府天地,增添了一丝古老与神秘。

陆扬坐在亭中,眼见这些学子们顶着逐渐瓢泼起来的雨雾,奔跑过了黄石洞那陈旧的山门古径。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些新生的学子,迎接他们的是崭新的未来与生活。而黄石洞紧闭的古旧山门,却依旧静默的停留在原地。这种古老与新生的交错,守旧与未来的邂逅。使得他领悟出了一些不曾被旁人所理解的东西。

过去与未来,年少时发生的事情总是懵懂而又不掺杂质的。人生路上每一次变得成熟,都必须要历经一番磨难方才能得到长进。只有过去不断的层层累积,方才能令未来变得更加的强大起来。可未来的事情,却又无法勘破,世事总是有着无尽的可能,无尽的未知去等待着人们求索。

时光一去不复返。逝去的,总会怀念。但未来之事,有喜有悲。似乎只有守护起纯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九章 东陵古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