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求生手册>第554章甜蜜的烦恼
再形成大的贼患。

当然,山区的开发还是会受到交通和土地资源的限制,接纳流民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可颜良还有更好的地方安排流民。

这次幽州之乱,颜良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三个新据点。

一个是代郡、上谷交界处的上谷牧苑,一个是渔阳以北的白檀城,最后一个是泉州城的天津港。

这三个地方都缺乏人力资源,可以接受大量的人口。

天津港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建成之后,伐木、造船、航海等行业也需要大量的人口支持。

至于燕山以外的两处地点,在许多汉人眼里是不毛之地,是胡虏肆虐的地方,但在颜良眼里却根本不这么看。

上谷牧苑是哪里?

后世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附近。

白檀城是哪里?

后世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附近。

这两个地方都离后世的帝都不远,是汉民族的核心区域。

虽然两地都不算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但也有大片适合耕种,以及适合畜牧的土地。

颜良现在只担心当地的胡人太多汉人太少,果断把这些多出来的民众组织起来,迁徙到当地去屯垦,去放牧,去开发毛纺织业等等。

于是乎,不少流民在可以分得田地分得耕牛的美好愿景之下,带上郡中免费提供的铁农具,随同屯田官员们迈上了北上的征程,成为颜良移民实边计划的一份子。

颜良收到第二个属吏们难以解决的困难,竟然也是一个令他十分欣喜的事情。

那便是六山学院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建设时的预期。

当初在建设六山学院的时候,已经考虑过可能会有大量士人前来游历进学,特意寻找三公山下的大片空地兴建规模庞大的学舍。

颜良兴建六山学院时,正是中原汉民族文化发展上的停滞期。

雒阳焚毁,太学被波及,熹平石碑也被破坏。

长期的战乱导致各地民间学习知识的途径也减少。

大儒郑玄就曾在北海教学,却因为战乱缺乏粮食供应,只能解散学生。

而郑玄也在去年的时候身故了,一代大儒的逝去让无数人黯然神伤。

在南方,荆州牧刘表倒是在襄阳组织宋忠等学者校订五经,颇吸引了不少南下避难的士人。

然而愿意去荆州的士人还是不多,且这么一个学术中心也无法满足全天下的士人。

在天子移居许都,太学尚未恢复的背景下,天下士人们亟需更多可以让他们交流学术,学习知识的地方。

颜良亲自到上党,说动河北名儒张臶为六山学院第一任山长。

张臶的名人效应,六山学院可谓是横空出世,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北方士人的注意力。

常山投入大笔资金,为学院的正式学生提供免费的食宿,还有助学金、奖学金等钱财激励,符合条件的学生还能安排出仕。

如此优厚的待遇,在河北的士人们中间广为流传,即便是比较遥远的世家大族,也会派一些年轻子弟前来游历一番。

不到半年,三公山下的学舍就已经全部住满,不少后来者都只能赁居山下民居。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没来得及参加入学考试,和考试没有通过的士人,赁居在三公山附近和元氏城中,形成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士子毕集,文人载道,使得常山文教大兴,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供小于求,六山学院下辖分院的建设计划也得以顺利展开。

在灵山下兴建偏重于农学和医学的神农学院,在封龙山下兴建偏重于格物学和货殖学的燧人学院。

有了三公山下被重新命名为伏羲学院的本院例子在前,这两个分院的学舍规模史无前例地庞大,有观者言其任一比之雒阳太学都要庞大。

两个分院修建完毕后,学子们住宿的难题大为缓解。

由于三公山与灵山、封龙山相距都不太远,即便在三公山伏羲学院进学的学子也可以住在灵山与封龙山的学舍里。

这三座山下也汇集了大量的民众前来经营食肆、酒肆、书肆、旅舍、车马行、市集等各种行业,形成了新型的市镇。

与伏羲学院主修儒学、史学、律令之学相比,广大士子们对农学、医学、格物学、货殖学的兴趣偏低。

但因为有很多人住在灵山和封龙山的学舍,闲暇时候也会旁听一下神农学院与燧人学院的课程。

听着听着,也会勾起了一些人的兴趣,正儿八经地学起了农、医、物、商的学问,这却是无心插柳的收获了。

兴农与兴学,一向是地方官最重要的考绩标准。

按说本地学风鼎盛,辛毗、田灿等地方官应该感到十分欣喜才是,却为何要找到颜良呢?

因为辛毗等人说有不少士人学子本是抱着交流学问学习知识的目的来到常山,但最后却有不少人荒疏怠慢,不但不专心向学,还整日里聚在一起饮宴欢聚纵情声色。

这类人大都是世家大族子弟,原本就飞扬跋扈率性而为,对自己和仆役的约束都较差,时常滋扰百姓,扰乱秩序。

辛毗在前来诉苦的时候,话里话外还屡屡诟病了颜良在常山大力发展的某个行业。

没错,这个行业便是以足球比赛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和衍生出的博彩业。

辛毗的说法是,正是因为足球比赛、福利彩票这等娱乐活动的大力推广,让这些士人学子腐化堕落,无心向学,应该取


状态提示:第554章甜蜜的烦恼--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