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 纠结的穆老汉
穆家梁德尔尼沟第一茬紫桑开始收获了。穆家梁的男女老幼背筐的背筐,拎口袋的拎口袋,围着一棵棵紫桑采摘桑叶。一只只手,摘下一颗颗绿叶紫梗的桑叶--鲜嫩、肥厚、大过巴掌。一筐一筐地装满,倒进麻袋,装满、压实、扎起口,码放在地头。老人、妇女、小孩采摘;年轻人打包、称重。没有言语,只有手脚忙碌。
穆老汉拉过孙老汉,说:“10亩地2000棵紫桑摘完了,过磅的看看产量?”
“10000公斤,2万斤。900亩就是60万斤。每斤一块钱。整整180万元。每家能分2万元啊。”孙老汉心潮澎湃,暗想:还进什么城?打工一年挣个4、5万元。吃喝下来剩不了2万元。而且这还是大叶紫桑的第一茬,一年能收三茬。妥妥的6万元。秋天还有剪枝收树枝,可以卖。还有80多只羊,200多只鸡呐。真正小康了:孙子孙家骥还在上农场小学,这不什么费用都有了。
孙家骥的老爸孙志成这个乐呀,心想:“下包头打工,仅仅是吃苦受累还不说。还要时不时地看工头、老板的脸色。年底还经常拖欠工资。现在,小装载机挖坑,轻轻松松种种树。中间是辛苦一点挑水、浇水,但是,收入翻两番啊,20年妥妥地20万元总该有了。”
穆老汉心里有一些后悔:“还是太保守。分三期才种了900亩,种的太少了。村里还有2万多亩地。留一点口粮地,不,粮食才多少钱一斤,一亩麦子7、800斤,一亩地的大叶紫桑块钱啊。就是扩大种植就怕水跟不上。怎么办?打井?几十上百万元啊?而且,还要树电杆,拉电信。听说桑叶养蚕更赚钱,一斤桑叶一块钱,一斤蚕丝多少钱?十几块啊?”
穆老汉摆手叫来了穆剑生,问道:“上次农场给我们合作社打井花了多少钱?”
“打井120万元,拉线,树电杆,配电箱有几十万吧。”
“差不多每家2万元啊。”
小木头在一旁说道:“第一年每茬浇两遍水,第二年浇一水就行。”
“那不是收成少了吗?”
“那你就问问其他人。”小木头对斤斤计较的爷爷有些失望。
穆剑生看着穆老汉,说道:“爹,穆家烩菜的股份是不是该给人家退出来了?咱们家可是一个人都没有再里面干了。”
穆老汉支支吾吾不说话。
现在,农场托管,请了孟达他爹孟焕文在掌勺、主事。开的2000底薪,3000--5000的绩效奖励。大头农场得了。可穆家现在没有出一人,每个月还白白分得2万元。
穆剑生知道老爹自私,但是,不能把事情做绝了,还把人--大磨叽呀给得罪了。
“要不,爹会回场?”
“爹,你是村支书。”
“让孟达爹出2万块,买咱的菜谱和招牌。”穆老汉贼心不死。
“孟家不做烩菜。爹,是不是......!”穆剑生哭笑不得:没有钱的时候,挺大方的一个人;有钱了,反而掉钱眼里了。
纠结的穆老汉还是开了一个村民大会,看看是否需要再打一口井,把20000亩旱地都种上大叶紫桑?明明已经见到了现钱。可是入了口袋的钱,要拿出来啊?穆老汉一干人等苦口婆心,反复计算,再三犹疑。在孙家骥爷爷的带头下出钱,每户两万元,180万元打井钱筹到了。
可是,穆家烩菜没有了呀。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