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会像司马光那样,成为政治家或者是大学者,但司马光勤思,活在世上,有所作为的品德,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讨厌司马光在于其保守党对王安石采取绞杀式的隐形人身攻击,如果了解两宋一些民间纪事和小说,就会明白两宋对王安石评论非常差,把靖康之耻的锅扔给王安石了,连被司马光扶上位的蔡京也跟王安石有关系,段子是一个接一个,一提到王安石就是这个执拗公呀,司马光是圣明的代表,感觉没了他,北宋会早点灭亡一样,什么情况会让靖康之耻跟五十年前已经死了的人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是保守党授意下的肆意传播,怎会变成如此趋势,所以我可以想象,在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及其保守党对新政实行绞杀式的诋毁,结果靖康之耻来了,最初民众肯定会抱怨保守党,但能顺着民众吗?不能,所以让被骂了50年的王安石来背这个锅,正好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尽管蔡卞为官清廉,是新政坚实的推进者,与旧党蔡京早就不合,但是通过这层关系,硬生生把蔡京上位跟王联系在一起,总之一句话,文人想干龌龊事绝对相当狠,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司马光最有名的两件事,大概就是砸缸说明他很机灵,其次就是千古两司马的《资治通鉴》了。第一件事不谈,既然名留青史的是撰写《资治通鉴》,那我们看看司马光是否当得起千古两司马。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自己是否创造,加工了史料呢?”
说到这里,荆扉停顿了一下,才又继续说道:“所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不敢说完全,但是很大程度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为此,他不惜随意取舍史料,采信小说情节。就算是我,也知道修史应该有最基本的底线吧。《春秋》里有个故事怎么记载来的?说齐国史官为了秉笔直书,似乎是丢了性命?李世民想看看自己起居注里,玄武门之变的部分,被史官残忍拒绝。所以说修史是为了秉笔直书以鉴后人,还是夹带私货,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其次,司马光的政治理念。我想到一个简单的说法,但是这里空间太小,我写不下。所以就简单举一个侧面的例子吧。如果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政治理念真的是符合我们现代主流价值观的为国为民,或者是符合儒家传统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文彦博不会说出这句话: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