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遇川点点头。v手机端/

王宇则是半知半解的。

荆扉继续说:“四,便是王安石评价的变迁。王安石生时显大,即便罢相及新停止后,一时也没有受到冲击,死后备极哀荣。一直到高宗时期,采纳了赵鼎、吕聪的建议,停宗庙配享,削其王封。此后很长时间里,王安石受到的评价一路走低。因为,就结果而言,王安石确实是失败者。他的新固然充盈国库,但严重盘剥了百姓,不但违背道德,而且动摇了基础;而且他的行为客观上导致的争和君权失衡,又使得从此血雨腥风,最终无比窝囊的丧于外敌。从这个角度来说,贬低他是很有道理的。诚然,改必须打破过去,但绝不是忽视客观情况盲目去干,更重要的是,一切都必须为自己造成的后果承担代价!不能因为其动机本意,而减轻对其造成后果的批判否则,无法向众多被其影响了命运的普通人们交待。昔日韩琦评论王安石,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当理论家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思想用于不切实际的土壤中时,造成的后果是可怕的。而这种错位也是王安石本人的悲剧。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历史上对王安石褒贬不一?我想但凡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褒贬不一的评论,因为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后人也不能都做到客观公正。其实这个问题不能这么问,因为在历史上王安石不是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这么简单,而是同时代以及后世之人都不知道怎么评价,他是史上充满了争议的标杆性人物,我们通常说一个历史人物不易评价,那可能是因为时代不同其历史面目不清,但王安石不是,人们都清清楚楚的知道他是谁他做了哪些事情,但还是不知道怎么评价。奇哉!怪哉!我们最熟知的他是一个文学家,诗文独步天下,个人才华横溢,是公认的八大家之一;学而优则仕,他又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官员,木有后台,科举出身,工作经验丰富,当过知县、通判一直到神宗即位召到皇帝身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精通财经之道,我们之道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熏陶下,书生历来好谈君王仁义却空乏能力尤其是财经之道,他们历来无外乎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仁义治国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已经走到了几千年来文人的前列;他又是一个十足的怪人,从拗相公的称谓可见一斑,堂堂一朝宰相,却不修边幅,不讲人情,不拉帮结派,不贪色,终生没有纳妾,不爱财,也不通敌,是一个视集体利益至上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凤毛麟角,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所以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怎样一种评价才是合适的。评价王安石,就不得不提王安石的变,提王安石变法就不能不提其所处的那个时候。”


状态提示:第870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