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检查完毕后对王熙凤逗趣说:“更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
结合上一章里描述的贾母的行为,他先是让尤二姐拿出手来端详,没有发表意见,然后又用镜子照了尤二姐的脚,说了句“更是个齐全孩子”,这里就反应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
尤二姐的双手和双脚有什么可比性吗?
贾母看了尤二姐的手没有吭声,看了脚却说了句“更”是个齐全孩子。
那我们知道啊,在古代,有些地方会把“鞋”这个字念作“i”。有一个俗语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实际上这个孩字指的是鞋子。
也就是说实际上贾母此处看到的尤二姐可能只有一只胳膊。
王熙凤跪下说:“老祖宗,你就成全了我罢,这孩子原是珍大嫂子的妹子,我看了他着实是喜欢,模样、人品都胜我十倍,我是不大生养了,早想买一两个放在房里,眼见了他,竟是天上掉下的宝贝一般,就想给二爷娶进房里,原本也不用急,只是不巧了他老娘和妹子今日竟都死了,只能先带回家里,少不得老祖宗发发慈心允许他进来。等住一年后再圆房不迟啊!”
贾母听了皱眉道:“这有什么不是?既你这样贤良,很好。只是一桩,须得一年后方可圆得房才是规矩。”
邢夫人附和说:“是啊是啊。”
王夫人温和地说:“你既有这样的气量,意又诚,心又善,又合规矩,真是最好不过的了。”
王熙凤满心欢喜,不停地叩头说:“谢老祖宗成全!”
也就是说此处的王夫人和贾母可能是同一个人。
旁白:凤姐听了叩头起来,王夫人正因他风声不雅深为忧虑,见他今行此事岂有不乐之理?于是尤二姐自此见了天日挪到厢房住居。凤姐一面又使人暗暗调唆张华,只叫他要原妻,这里还有许多配送外,还给他银子安家过活。
这里出现了一个词“风声不雅”,有个成语叫“风声鹤唳”,也就是说此处的风声不雅可能指的也是“鹤唳不雅”。
我们知道啊,在清朝,鹤是一品文官的补服上的图案。
说啊,王夫人正因为担心王熙凤这个一品文官“鹤唳”,所以才同意了王熙凤的请求。
王熙凤请求了什么?把尤二姐嫁给“二爷”。
而上面的旁白是怎么说的?“凤姐使人暗暗调唆张华只叫他要原妻”。也就是说此处的张华就是上面王熙凤所谓的二爷,张华的原妻可能就是尤二姐。
这时画面一转,一个小厮在灯下说:“我上上下下使了银子打点过了,故没有打重。”
张华趴在床上恼火地说:“大人他并不看我状子,这该如何是好啊?”
小厮说:“我家奶奶的意思你还是要告,亲原是你定的,你只要亲事,官必还断给你。”
张华有些犹豫说:“这,这恐怕。。。。。。”
小厮拍着桌子上的上等布帛说:“这些陪送够你娶他回家了的,还给你银子安家过活,你啊只管大着胆子告,我家奶奶自有本事。”
旁边的一位老者坐在一边百无聊赖地抽着烟,他的面前除了上等布帛,上面还堆着一大堆银锭子。
小厮说着从怀里掏出了一锭银子放在布帛上。
看张华没有反应,小厮又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放在布帛上。
抽烟的老者朝小厮给的银子看去。
旁白:张华于是又告,察院便批其所定之亲仍令其有力时娶回。他父亲亦系庆儿说明,乐得人财两进,便去贾家领人。
也就是说此处从怀里掏出银子的小厮就是庆儿。
画面一转,王熙凤叫着“老祖宗!”急慌慌地哭喊着来找贾母了。
尤氏跟在王熙凤的身后。
此时鸳鸯正坐在贾母的旁边倚靠着贾母的膝盖。
见到王熙凤这情景,贾母问:“怎得如此慌张?”
王熙凤跪在贾母面前哭着说:“老祖宗不好了!谁知道原来尤二姐是许了人家的!说是早已退了亲我才答应,都是珍大嫂子干事不明!没和那家退准,惹人告了。如今官府里断了下来,人家还在外头大闹呢!鸡犬不宁的,嚷着只要二姐出去成亲!这可如何是好啊老祖宗?!”
之前是谁在“惹“人告,是庆儿。也就是说王熙凤此处说的珍大嫂子和庆儿可能是同一个人。
之前我们分析此处的王熙凤和张华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此处大闹的实际上可能是王熙凤,并不是说告状,而是王熙凤在“嚷着只要二姐出去成亲”。
也就是说此处王熙凤哭诉的是尤二姐不肯出去成亲。
尤氏跪了下来,伤心地说:“老祖宗,他连银子都收了,怎么没准?”
也就是说此处的尤氏就是珍大嫂子,就是庆儿。也就是说庆儿说:尤二姐连彩礼都收了,怎么又不肯了呢?
王熙凤说:“那张华的口供上说并不曾见银子,也没见人去,他老子还说‘亲家母原是说过一次,并没应准;亲家母死了你们就接进去作二房,如此没有对证,只好由他们混说去了!’幸好琏二爷不在家未曾圆房,这倒还无大碍,只是人已经来了,怎好再送出去?岂不没脸?”
王熙凤当然不收彩礼了,是尤二姐不肯嫁。而且这里说之前贾母并没有同意让王熙凤娶尤二姐作正室,只同意让王熙凤娶尤二姐作小妾。而且还说因为“琏二爷”不在所以没有圆房。
贾母说:“又没圆房,没的强占人家有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