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贞观留学天团>第300章 注定悲剧的玄奘

跪在皇城门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净土寺的和尚玄奘。

玄奘在前隋的时候就已经出家了。当时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

而那时候玄奘还不叫玄奘,而是叫陈祎,他也不是和尚,而仅仅是净土寺的一个小沙弥。

考试那天,陈袆却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遇到了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

当时郑善果也是无意,或许是两人之间应该有这一场交集和缘分,或许郑善果只是看到这个小沙弥长得相当帅气,心生好感,随口问一下。

就像一个礼貌性的打招呼一样。

郑善果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然而,他却得到了一个相当惊艳的答案。这个14岁的小沙弥的答案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这个答案倒是出乎郑善果的意料,一个才14岁的少年,居然有如此宏大的愿望,于是他便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郑善果对于玄奘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表示,玄奘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大才。

就这样,小沙弥陈袆在净土寺出家了,成了后来有名的高僧玄奘。

而这位相貌俊美的和尚,却一直在感念着郑善果的恩德。

而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也成为一段佳话。

所以李世民听说玄奘来了,便下意识的以为这和尚是来为郑善果求情来的,先入为主的便多了许多反感。

其实玄奘这一次来与郑善果倒是没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佛门与道门的争端。

曾几何时,佛教一度是相当盛行的,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甚至还有皇帝自己到寺院里面出家为僧,再让大臣来赎自己的。

堪称历史上的一个笑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绝不是一句空话。

任何事物都是物极必反,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你自己不倒霉总有人帮着你倒霉。

北周的时候,那位掌握着大权的宇文护就是极力崇尚佛教的,甚至借助宇文护,佛教都把手伸进了朝堂,这显然是取死之道。

后来,武帝宇文邕收回了手中的权利,佛教自然的就成了陪葬品。四万间庙宇,三万多僧侣,对佛教来说堪称是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这东西的生命力的确顽强,尤其是在乱世的时候更是如此。

到了隋朝的时候,佛教居然又一次抬头了。毕竟,寺院作为一种新的敛财工具,可是被世家非常看好的。

寺院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国家不用交税,简直是天然的避税天堂啊,这样的地方,那些世家怎么会放过呢?

甚至有些寺院还放高利贷。

可以说,每一个有名的寺院的背后都有世家的影子。

那些世家就像附着在国家机体上的寄生虫,他们最大限度的获取利益,却依然得不到满足,于是那些寺院就成了他们又一个的选择。

在他们看来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不管谁来当皇帝,不影响他们的利益就行了。

那些王朝,听话更好,如果不听话,那干脆就换一个吧。隋朝不就是这么被他们折腾倒了吗?

为了遏制佛教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减少世家通过佛教对朝堂的影响,李世民便搞出了一个老子后代的传说,借此来扶持道门。

黄伯玉有时候不由的感叹,幸亏老子姓李。至于道门与道家是不是同一回事这就不是李世民考虑的问题了。

当然也有人指出,道教的始祖是张天师,与老子创立的道家是两回事,但是这些声音无一例外的都被李世民压了下去。

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没看到袁天罡已经出任钦天监了吗?道门的人可以在朝堂为官,但佛门的人却没办法进入朝廷,这便是明显的例子。

佛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纷纷开始考虑对策,以便扭转佛门在与道门的争夺中的不利地位。

于是,作为佛门中最优秀的年轻人,玄奘想到了西行,他打算去那遥远的天竺。

现有的小乘佛教,已经无法在与道门的对峙之中取得优势了。想要获胜,想要获得新的斗争法宝,就必须要去遥远的西方。

然而要去遥远的天竺,没有皇帝的允许和通关文楪,玄奘的西行根本就无法实现。

可是他来的时间太敏感了,净土寺的后台,荥阳郑家的代表人物郑善果刚刚被贬。

这让李世民很难不对他的动机产生怀疑。

玄奘已经在皇城外打坐了三天了,李世民还没有丝毫想要召见他的意思。佛门的人和道门的人都在关注着皇城外坐着的那个身影。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们两家打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有人已经悄悄的出发了,抱着必死之志,去那遥远的美洲。

黄伯玉相信,一旦相里子从遥远的美洲回来,绝对不会有佛门和道门什么事情。

毕竟对于老百姓来说,吃饱肚子是关键。世家想要颠覆一个朝代,他们最大的办法就是煽动老百姓起来闹事。

他们利用手中兼并的大量土地,刻意的控制对粮食的投放量。当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农民就会起来造反,这种时候,谁给他们粮食他们就听谁的话。

造反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走上这条路,最终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成功要么死亡。成功了自然好说,取得天下,当然他们最终还是会为人做嫁衣裳。

因为世家有很多种方法


状态提示:第300章 注定悲剧的玄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