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委员会的权力职能加强了,高俊也俨然以委员长自居,但是六曹主事还没有被任命。具体事务依旧由高俊亲自负责。
最新的举动是改善太平军的后勤状况,传统上,太平军后勤由楼升负责,但职责仅仅是进行内部物资的统筹分配,而对于太平军资金粮饷的来源,则从来是高俊何志也商量着办。
各州县既要承担常规的税负,战时又要紧急输资帮助太平军,负担很重,怨言也很多,这方面需要高俊想办法去解决。
将领们当然希望后勤怎么方便怎么来,最好是州县直接对着军队输出。但是在这方面,高俊却不可能再满足大家了,按照后勤的统一规划,军政分离,军商分离,除去荣军农场和牧马场之外,军队不向农民们收取一粒粮食。完全依靠政府调拨的物资过活。
除去已经安排好的十几个营寨之外,军队也不占有地方的土地,不经营不动产、商铺以及其他各项投资,郑迎所代表的各作坊工场完全民事化,工作人员脱离军籍,仅仅由军事委员会联勤曹派出几名代表协调。
尽管高俊经常奇思妙想,但这次反对的阻力尤其大,包括潘正等人都认为此方案不可取,现如今这个混乱世道,军兵才是头等大事。军官直接掌管州城,收取物资赡养军兵才是最常规的做法。像高俊这样完全的文武分离,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军队后勤,简直就是故意拖低效率,这又不是太平年景,何须如此托大
这声音如此之大,就连何志也也感觉压力倍增,但是他也非常清楚高俊这项安排的苦心,三人团第一次出现争执,高俊和何志也2:1压倒了潘正。
当然,两个人也不是故意和军队为难,尽管理论上所有的后勤物资都走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只是过一道审批程序,只要中央发下回执,各州的粮食一就近拉到军营里去。
而太平军的装备后勤供应也转变为采购制,武器生产还依赖于直接的官府机构,而并非武器、但属于相对敏感物资的由郑迎所领导的各类官营企业,至于剩下的物资,则转而用民用采购。
高俊对商业、商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非常清楚,只有促使商业充分繁荣,才能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但另一方面,眼下的战争局面促使太平军将一切都抓在手里,万一前线打仗打得正紧,供应商在背后玩一个囤货居奇,那可就全毁了。
但是想要发展就必须付出代价,想要进步就必须冒点风险,为了鼓励商业发展,为了减轻军队负担,为了新社会早日到来,高俊也必须冒着这种风险,但他也采取了充分措施,尤其是督促翟呈信尽快完成跟商业有关的法律并颁布实施,尽可能的稳定山东根据地内的商业环境,对恶劣商人进行打击。
这项改革其实上层构件改变不少,但是普通的军兵和作坊工人们都是毫无感觉,只是听说头头脑脑们开了几个会,有几个送货的地址修改了一下,亦或者是卖某项商品前要多添个单,除此之外没什么变化。
但是根据地的将领、官营工业负责人和大商人们则感到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方面,郑迎认识得尤为明显,自从代表高峻管理官府工厂来,郑莹的眼界开阔了不少,对商业模式的认识也有了长足进步。
所以在开完会后,他主动找到高俊,把自己这段时间所想的一些事情对高俊说了,让他没想到的是,本来以为只是自己这个小厨子的管窥之见,却让高俊激动得难以抑制,让他一定要把这些赶紧写出来,发表在坻报上,高俊还专门安排了一名书手来给他润色文章。
文章写完之后直接交给了高俊,高俊审阅之后转交给报社,并要求原文发表。
文章的题目叫四规,算是郑迎对这段时间自己工作的一种感悟。
首先,郑迎阐述了商人们好利是一种本能,不好利的商人将会在竞争中被压垮。但正应同时又为商人们辩护,说明商业对于根据地还是有些好处的,不能把商人都是做事奸猾之徒。
随后,郑迎用长篇大论叙述了目前的官营作坊在根据地中的定位第四股力量。
目前根据地已经有了三种官员文官、武官和法官,文官们约束社会,武官们保卫秩序,法官们捍卫底线,在此之外,根据地的官营作坊们则作为第四种力量存在,引导整个社会在经济上的进步。
在书手的润色中,取了唐人的种树郭橐驼传为例,官府粗暴的直接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必须要有一种更加柔性的力量,春风化雨般的改变社会,而郑迎就将这些官营工场们定义为这股力量。
文章发表之后,立刻就在根据地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这年头商人们想要行商,就得首先跟官员们打好关系。当年的殷家深通此道,根据地的商人们也对此心知肚明,因而他们对高俊的邸报十分关注,每天都按时收看。
这篇文章肯定了商业在社会中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让商人们摩拳擦掌起来,与此同时,官营作坊的自我定位也说明了,官营作坊的动向代表了高俊对商业界的意向,这也让商人们第一次了解到了一个可靠的风向标。
高俊随即也在邸报上发出训示,指出官营工场有三大目标,首先在于积累技术力量,提高技术水平,第二在于稳定作用,防止市场动荡,第三则是联络各类商人,共同开发市场。
这样一来,高俊就在根据地的工商业人士当中搭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