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隋第三世>第699章 杨侗谋北镇军

唐军和北镇军在襄阳阴城一带作战之事,还没开启,黑冰台就已经把情报送到了杨侗手中,不过杨侗并没有太过在意,唐军和北镇军的殊死搏斗只会成全大隋,谁胜谁负都一样,他只要充当看客即可。在他看来,李渊现在任何决定,都挽回不了李唐国力不如大隋的事实,任何决定都是作死的节奏,要不是为了让吐蕃军入局,早就以四面开花之势攻打李唐所占江山了。

至于他的那个‘圣武三十六天罡’听起来很二,但也很响亮,还十分受欢迎。毕竟追名逐利是大多数人一生追求的目标,真正淡泊名利的又有几个?大家寒窗苦读、苦练武艺,所求的不就是辅佐英主、报国扬名、执掌大权吗?若是成为‘圣武三十六天罡’之一,不仅名气、权势会接踵而来,还能和‘云台二十八将’一样名留青史,当后世说到圣武王朝、研究圣武王朝的时候,‘圣武三十六天罡’是避开不了的人物,这不是名留青史、记载史册是什么?这不正是自己一生之求么?

当杨侗在早朝宣布时,一个个都红起了眼睛,上至各部重臣,下至各部佐官,一个个眼泛绿光的大赞杨侗英明,夸他是万年难得一见的明君圣主。大家更兴奋的是‘三十六天罡’入选之人由民间评定,再由朝廷一一历数其功,然后再将人选公布出去,百姓说不行,就会打回重审,反过来说,只要你功绩足够多、口碑足够好、百姓足够爱戴,就有机会成为一名天罡。

当然了,大家也知道一些人是雷打不动的天罡,比如说杨恭仁、杨善会、韦云起、房玄龄,比如说李靖、秦琼、罗士信……但是二十六名国公中的一些人是追随杨侗久,才被赐国公之爵位的,本身没有多大功劳,他们的名气或许还不如一名普通武将高,意味着一些国公的竞争力很低。

不过杨侗当然也考虑到这一点,要是送来的初榜没有默默付出,却有大功的文武,他自然要把对方的功劳公诸于众,再由民间品评,这说到底,决定权还是在杨侗手中,之所以搞出民间选天罡的声势,无非是把‘圣武三十六天罡’炒热,当全民关注的时候,‘圣武三十六天罡’想不尊荣都难。

对于满朝文武的热议与兴奋,杨侗不但没有感到担忧不爽,反而乐见其成。

因为名与利,特别是名,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十年寒窗为什么?不就为了“一举成名天下闻”吗?而且好名未必不好,要是人人谨守‘生死事小名节事大’这句格言做人,那么个人名利观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要是人人具有与国家利益同步的名利观,不仅会使个人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会使整个国家充满活力,使民族获得更全面更迅猛的发展。所以只要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手段获取名利,都应当赞赏和鼓励。

但是‘圣武三十六天罡’引发的后果,是前方大将请战书不断往洛阳飘来,搞谁?自然是李渊。

尤其是罗士信、裴行俨、尉迟恭三人,也知是觉得自己的天罡之位不太保险,还是为了争取排在前头,几乎每天都会发来一封信。

“这些家伙。”又一次收到新野方面的联名信,杨侗啼笑皆非的将请战书交给了杨恭仁,摇头笑道:“一个个都疯了。”

“伪唐暂不可图。”杨恭仁大致扫了一遍,便交给了韦云起:“伪唐眼下内乱不休,李渊又与北镇军开战,要是我们过早插手伪唐内战,北镇军一定能够存活下来,既没达到消灭关陇势力的目的,也没有消弱李渊,反而还损兵折将,这又何必?依微臣之见,坐山观虎斗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韦云起看到‘请战书’三字,都懒得看里边的内容,就递给了杨师道,皱着眉头道:“虽然这是一个战机,但如果进去太早的话,只会让李渊提前退入益州,我们不但无法将唐军歼灭于荆州,还有可能吓退吐蕃人,他们一旦跑回草原之上,歼灭起来要比现在困难百倍,要是我们将其有生之力歼灭于益州,亦或是荆州,朗日赞普就没有威慑各部的实力,吐蕃终将如突厥一般,陷入四分五裂之状,这才符合我大唐的利益。”

“我大隋当初只有冀州、冀州、并州北部,就能将拥百万控弦之士的突厥打得落花流水、四分五裂。如今除了益州、交州以及荆扬数郡以外,天下尽在大隋之手,只须圣上一声号令,百万雄师便能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唐军碾碎成粉末。而区区吐蕃于我大隋而言,不过是小小的麻烦罢了,但是对益州百姓来说,或许会是一个巨大灾难。引异族荼毒治下百姓,李渊实乃国之罪人。”杨师道面色难看的叹了口气,身为民部尚书,他自然不希望益州、荆州经历太多战乱,若能和平收复自是最好,只是从李渊联盟吐蕃一事来看,李渊是铁了心要负隅顽抗,已经到了引异族入境的地步,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只是战火之下益州和荆北百姓怕是难以保全。

“不破不立,杨尚书也不必过于心急,朕已命各地官员开放关卡,让荆州百姓入境生存,只盼能够少死一些人吧。”

对于李渊的无奈,处于同等地位的杨侗其实也能理解,事实上,但凡有一点办法,估计李渊也不想迈出引异族入境这一步,更不希望自己的地盘经历战乱,但争霸是一条不归路,李渊想退也退不成了,而且这乱世之中哪有真正的乐土?要说天下十三州之中,最安定的要数益州了。但只要李渊迁都,战火也会


状态提示:第699章 杨侗谋北镇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