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雷达波束扫描是靠雷达天线的转动实现的,被称为机械扫描。而相控阵雷达是用电的方式控制雷达波束的指向变动来进行扫描发现目标的。这种方式被称为电扫描。它的“绝招”是使用“移相器”来实现电磁瓣转动。
在相控阵雷达直径为几十米的圆形天线阵上,排列着成千上万个能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天线单元,每个天线单元配有一个“移相器”,每个“移相器”都由电子计算机控制。
当雷达工作时,电子计算机就通过控制这些“移相器”,来改变每个辐射器向空中发射电磁波的“相位”,从而使雷达波能像转动的天线一样,完成对空搜索使命。
根据发射装置的不同,又分成主动相控阵和被动相控阵两种,每一个单元肯定是能接收的,但是不一定能发射。
如果靠的是后面的磁控管发射,前面是移相器,那就是被动相控阵雷达,如果单元自己能发射,那就是主动相控阵。
被动相控阵的雷达技术并不复杂,汉国的大型远程雷达,使用的就是这种技术,但是自己能发射还能接收的,要求的加工能力很高,有无数的困难需要克服。
秦观对这套技术很看重,因为他知道,军舰,战机都离不开这种技术,所以,他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有关的技术资料,早就给了114所,同时还拉上了大卫国一起搞产业化,实验室里面,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想要产业化,也有很大难关的。
甚至这种技术还被秦观当做了法宝,出售给了鹰国,在换回基德级驱逐舰,携带上面标准导弹的时候,这些技术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实验室的产品和工厂的产品是有区别的,如果工厂达不到大规模生产的需求,无法提高成品率,那就无法真正地实现量产。
一台雷达天线就有数千个发射单元,如果仅仅靠实验室里一个个地试制,那成本绝对是天文数字。
现在,听到贲所长一说,秦观顿时就问起来了这个问题。
贲所长点点头:“是的,我们是在上星期才突破的,将良品率控制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它的体积还比较大,暂时无法用在战斗机上,但是,舰载和预警机上装备,都已经具备了条件,但是,上级怕风险太大啊。”
没错,这是最新的技术了,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看看预警机的发展,第一代的时候,就是把地面的锅盖雷达搬天上去了,效率最低,没有下视能力,最多在海面上用。
而发展到现在,大多数都是第二代,比如鹰国最著名的e-3预警机,那大盘子里,装的就是一个平板缝隙天线,所以人家的板子最薄,靠着这个天线,就实现了强悍的搜索能力。
现在,汉国的平板缝隙雷达天线的加工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如果要是用这种技术的话,那风险小,出成果快,可能五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出来了,这也是很多专家们的意见。
但是,贲所长却知道,如果采用了相控阵雷达,那就更加先进了。
简单来说,如果装上去的是相控阵雷达,那天线就不用旋转了,它是电子扫描的方式,天线不用动,这样,对载机的影响是最小的,要知道,现在的运十毕竟还没有完成试飞呢。
仅仅给运十加个大盘子,又不用旋转,这样对气动的破坏最小。
其次,相控阵雷达因为采用电扫描,所以搜索空域的能力大大增加,边扫描边跟踪的能力很强,对重点地区,就控制更多的组件去扫描。
同时,它的故障率也会很低,即使一些组件出现故障,剩余的还是可以继续工作。
好处是很大的。
当然,最大的好处现在他们还不能确定,那就是由于采用了领先一代的技术,预警机的扫描范围会有巨大的突破。
可以说,达不到二倍的效果,也能达到一倍半,如果用平板缝隙雷达天线,可以控制五百公里的范围的话,那用相控阵雷达,就能控制七百公里以上!
114所的专家们都是相控阵雷达的坚定派,上级则倾向于用成熟的技术,现在大家都期待有人来拍板的。
采用什么技术?
那还用说吗?当然是相控阵技术!要秦观投票的话,肯定投相控阵雷达的票!
于是,秦观马不停蹄,在6603所完成了任务之后,再次来到了114所。
现在已经是夏天,金陵一派热闹的景象,这里曾经是六朝古都,秦淮河畔更是让无数的才子流连忘返。
秦观虽然来过这里很多次,却没有时间欣赏这里的美景,虽然他的行程很紧张,他却从来没有抱怨过。
因为他看到在他的帮助下,祖国已经是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尤其是现在,祖国更是开始赶超了。
主动相控阵雷达,是四代机的必备要素之一,如果完成了这个项目的研发,就给四代机储备了足够的技术,现在用在预警机上,那也是独一份。
在后世,那要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大卫国的费尔康预警机才实现了相控阵雷达,而汉国也经历过这方面的耻辱。
现在,汉国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引领时代了。
114所经过了机载雷达项目之后,已经发展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电子所,为了新的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加工,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负责人,也是秦观的一个熟人,年已四十的张工。
这是一名女同志,她的专长就是雷达高频元件工艺和机械火控雷达平板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