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450章你们自己选择吧

第450章:你们自己选择吧<

“二十六,割猪肉。”这不仅仅只是一句谚语,同时还是沿袭了千百年的老传统。

每年的腊月二十六,都是各家各户集中采买年货的重要日子,尤其是鸡、鸭、鱼、肉和誉满京师的老烧锅酒,更是年节的必备品。

每逢这样的日子里,四九城的肉铺就人满为患,生意好的没话说。

新年是顶顶重要的节日,有钱的大户人家肯定要大肆庆贺。

就算是一般的平头百姓,不管平时的日子过的多么惶,也会在这个时候难得的“奢侈”一回。

虽然买不起整只的鸡鸭,好歹也拎一刀肉回去,尤其是那些肥厚的刀口肉,颤巍巍的满是肥油和白膘,简直馋死个人。

新年时候买肉的数量多寡,往往是衡量一个家庭财政状况的硬标准,只要日子还能稍微过得去,总要割下三五斤肉回去。

就算兜里实在没有几枚铜板,不能整斤整斤的买,好歹也得买十二两。

要不然的话,家里的娃娃一定会哭闹个没完没了,自己的面子也不好看。

对于比较贫寒的老百姓而言,十二两猪肉,再沽半斤最廉价的“高粱烧”,然后再扯上几尺花布给孩子们缝件新罩衣,也就算是能够交代过去了。

在大人们忙着过年的时候,孩子们也没有清闲下来,而是守着家里的老人,虽然一双双小手早已冻的通红,还在拖着长长的清鼻涕“搓药”。

“错药”又叫“割药”,是制造火药的重要流程。

对于日子紧巴巴的家庭而言,实在没有那么多的闲钱去买烟花爆竹,索性自己生产。

火药的制作技术早就烂大街了,是个人都会弄。

以粗糙的惨不忍睹的技术条件自行鼓捣出了一大簸箕火药之后,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开始“卷筒”,装填火药之后用泥巴“封夯”一下,然后一边搓着药捻子,一边在炉灶旁边把湿漉漉的“鞭炮”烘烤干燥,旁边则是一大群娃娃们在眼巴巴的等候着。

在现代人看来,完全用手工制作火药,而且工具和技术都简陋到了难以相信的地步,绝对是件无法想象的事儿。

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很正常。

一大群老人孩子守着火炉制作鞭炮,还拿到炉边去烘干,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当时的人们看来,根本就是司空见惯,而且乐此不疲,本身就是过年的一部分!

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味道,更多的则是从各家各户厨房中飘荡出来的油炸丸子的香气,新年的祥和气氛弥漫在天地之间。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当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怀着欢天喜地的心情。

从辽金时代开始,南海子就是皇家专属的“猎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会在春秋两季进行大规模的“狩猎”。

牵狗架鹰,纵横奔突的打猎,原本就是重要的娱乐活动。

尤其是到了蒙元时代,从大草原上来的蒙古人会狩猎,干脆把南海子一带圈了起来,严禁百姓私自进入猎杀,更不许开荒耕种,而且还有专门的兵丁把守,将这一带彻底变成了皇家专属的“禁区”。

现如今,南海子依旧是一片“禁区”,只不过圈在里边的已不是黄羊野猪直接的猎物,而是数以万计的旗人。

昔日的皇家猎场边缘地带,随处可见白纸黑字的告示,上面还加盖了官府的大印:内中旗人,有敢出此圈者即为谋反,当场格毙有功无罪。

旗人只能生活在这片草莽丛生的“禁区”之内,若是敢走出禁区,所有人就可以直接把他们打死,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割下脑袋到官府去领赏。

这里不仅生活着数以万计的旗人,还有一个汉人,一个昔日的英雄:杨疯子。

杨疯子带着佟家三口和几十个旗人来到这里,被那几十个旗人奉为神明,称之为“阿布卡”。

或许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太过于绝望,急切的需要一种心理安慰,没过几天,经过口口相传之后,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杨疯子就是降临在凡间的曙光之神。

这位现世的神明确实为旗人们做了不少事情:比如说,正是因为阿布卡杨疯子的努力,驻守在这里的士兵终于撤走了。

没有了那些手持刀枪的士兵,这里的旗人们终于有了一丝虚无缥缈的安全感,至少不用担心随时随地会把拉出去审判然后砍头。

虽然迫在眉睫的危险已经远去,但新的灾难却又降临了。

虽然官府的差役和毅勇军的士兵撤走了,却将这里化为禁区,任何一个旗人只要敢走出划定的范围,就会被视为谋反,那是要当场格杀的。

官府或许已不会对他们执行集体屠杀的行动,而是把他们死死的限制在这片狭小的区域之内,任其自生自灭。

这里没有住房,没有粮食,连御寒的衣物都严重匮乏,至于说药品、油盐之类的生活必须之物,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奢侈品。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每天都会有人死去,饥饿、寒冷和疾病,已成了最大的威胁。

有很多人直接就冻饿而死了,根本就来不及收敛,而是任凭出没的野狗啃食。

早已经饿红了眼的人们则设下陷阱,趁机捕杀野兽,用狗肉填饱饥肠辘辘的肚皮。

作为昔日的皇家猎场,狡狐山兔林獾野猪之类的猎物本就有不少,但这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些东西根本就不够塞牙缝的。

随着时日的延


状态提示:第450章你们自己选择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