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妖清>第287章 好肥的一群狗

“迁都?陛下,何不等北方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再考虑迁都事宜?”在大华帝国政府办公大楼的高层会议室,坐于会议桌左侧首座的帝国首相李恩富一脸不解地看着坐于主位上的张林。现在的时间乃是刚入12月,光绪帝退位的消息也只是刚刚传到南京城。清帝退位的消息刚刚传来,张林却是召集了大臣,宣布要立即迁都北京。此等重磅决策,让大华的群臣们不得不有所惊异。

“迁都亦是为了更快地稳定北方局势,使得帝国控制直隶、山西等北方大省尽快趋于实质化。朕一直认为,北京才是作为我大华帝都的上上之选。所以,尽快迁都北京,才是当务之急。”张林如是说道。

“陛下,相比于南方,北方诸省皆属尚未开发之地,陆行交通也是相当不便利,根本不便于控制,臣觉得帝国可以在北方基础建设基本完成的时候再进行迁都。”李恩富继续劝说道。

“若是那样,那还迁过去做什么?享受吗?”张林摇了摇头,“现在满清已经覆灭,我大华帝国乃是华夏神州之唯一合法政权,眼光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南方了。南方诸省是帝国疆土,北方诸省亦是帝国领土。帝国经过不断斥资,已经将南方诸省开发并发展了起来,相比于民乱四起的北方,现在的中国南方的确已经相当富庶,各省的经济和财政状况亦是蒸蒸日上。但是,刚刚并入我大华帝国的西南诸省和北方诸省,百姓平民却是依旧在过着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日子。关注民生,乃是帝国的执政根本,若是不尽快稳定北方并尽快兑现之前给前清百姓许下的承诺,帝国的社稷大厦便会有着倾塌之风险。所以,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土地改革,以安定民心。”

“陛下,若是迁都北京,那帝国岂不是距离南洋之地更远?这样恐怕不便于帝国管理南洋吧~”李恩富提出了自己困惑。

“别忘了,帝国的北疆领土已经毗邻北冰洋,帝国在北方有着更加辽阔的疆域。”张林对着李恩富露出了微微一笑,“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眼前,我们需要放眼展望未来。现在的南方的确比北方富庶,帝国在南方的根基也确实已经相当牢固,在南方执政的确会比北方容易。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待开发的北方,尽快消除南北差距。再说了,我们若不迁都,难不成要让已经名义上覆灭的前清继续实质性地统治北方诸省吗?”

张林的最后一句话,当即有如重弹在大臣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惹得大臣们纷纷点头热议。的确,清廷当下只是名义上的覆灭,并未实质性地消亡,若不及时地控制住北方,清廷将随时可能复辟归来。

最终,在一番热议之后,大华帝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之事便是被敲定了下来。

光绪皇帝宣布退位之后,清朝也算是在名义上结束了。清朝名亡实存,大华帝国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接收北方政权,彻底根除满人对华夏的统治。

1899年12月1日,由山海关进发而来的华军第四军携大量坦克、装甲车以及自行火炮声势浩大地开进了北京城,并且从已经易帜的清军手中全面接管了北京城的防务,彻底控制住了北京城。以兵不血刃之姿,华军入驻北京之后,直接将偌大的皇城全部封存了起来,以“严防有人趁火打劫”的名义,严禁宫内包括慈禧、光绪帝在内的所有宫廷人员自由出入皇宫,并以“保护皇家财产”的名义派兵驻守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与此同时,华军还将前清所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满清皇族和王公贵族以“保护其不受乱民侵扰”的名义全部软禁于各自的府邸,并将其财产全部予以封存。

1899年12月9日,包括大华帝国皇帝、大华帝国首相在内的首批大华行政人员在两个皇家近卫师的严密保护下,正式入驻了北京城的中央官署,大华帝国的权利核心开始正式在暂时进入军管状态的北京城执政。政府机器开始在北京运作,华皇张林则是不断颁布着诏令,以稳北方。

张林在北京城颁布的第一条诏令,便是成立土改专委会,负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的土地改革。参考在南方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土改政策,张林下令在前清统治区丈量土地并实行均分,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下令免赋三年,承诺三年后所征农业赋税不会超过每亩50斤粮。

张林在北京城颁布的第二条诏令,乃是宣布要在前清统治区实行吏制改革,对清廷的行政机构进行大换血,他下令参考大华帝国现有的吏制结构,择优选聘前朝官员担任帝国政府的行政官员,尽快建立服务于民服务于帝国的开明行政体系。

张林在北京城市颁布的第三条诏令,乃是下令废除八旗兵,将前清优秀军官和优质士兵吸收到华军战斗序列,并将剩余的部分前清军人转型为皇家警察作为地方治安部队,将兵质低劣的清军士兵以安排工作或发放遣散费的方式予以遣散。

在张林的一条条皇帝诏令之下,大华帝国的行政人员开始在大华正规军或者是从南方抽选出来的皇家警察部队的保护下,开始大规模涌入前清各省,逐一对前清的地方政权予以接收。与此同时,大华帝国的土改队伍以秋风扫落叶之姿不断涌入各村各镇,充当了帝国政府政府的宣传队伍,开始在民间大力宣传帝国政府的土改政策以及各项惠民政策。另外,前清的军队也开始以一种半强制


状态提示:第287章 好肥的一群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