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盛唐太师>第一二三章颉利可汗跑了

第一章颉利可汗跑了

李靖麾下八千精锐唐军士兵,在连续摸掉突厥人的七道明哨和暗哨,成功抵达定襄城外,在突厥人的睡梦中发出突然的袭击,这确实出乎了突厥人的意料。

被骚乱惊醒的突厥人爬出帐篷,就看到整个连绵十数里的大营,到处都是火光,到处就是刀幕和战马嘶鸣的声音。

他们有的人也想反抗,只是可惜,突厥勋贵们和部落首领在这一个表现得极为差劲,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全部都像无头苍蝇一般。

八千唐军将士被李靖分为四十股,以团为单位,唐朝的团只有二百人,只相当于加强连,他们看到突厥人在集结,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他们打散。

苏定方对于眼前的小鱼小虾并没有兴趣,他脑袋中只有一个目标,找到颉利可汗的狼尾大燾,并且把颉利这个王八蛋的脑袋砍下来。

苏定方在混乱的人群中搜索起来,突然他看到火光前,一名突厥白胖子胸腹间中了一箭,满脸是血,如果不是他的呼吸中,肚子在高低起伏,还以为是一具尸体。

在战场装死可以说是很小说的桥段,然而在现实中的战场上,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战胜一方会打扫战场,会将尸体上所有值钱的东西搜得一干二净,别看突厥人穷,可是他们都有一身皮袍、羊皮裤,再加牛皮靴子,这些东西稍微清洗一下,就可以卖上千钱,大约四千多人民币,你看扔四千多块有没有人捡?

胖子都是贵族,这是毋庸置疑的,普通的突厥人绝对不可能长成胖子,草原上可没有那么好的生存条件。

在一般人看来,塞外放牧的生活是这样的。

清澈的河流,青翠欲滴的牧场,珍珠般的海泡子,蓝蓝的天空,还有热情奔放的小伙子,能歌善舞的姑娘

怎么样,不错吧?

然而,现实颇为残酷,游牧民族生存之艰难,比起农耕民族来远有过之。首先是他们所在的位置不对,都处于高寒纬度,到了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是家常便饭,一出帐蓬就会被活活冻死

其次是游牧的产出比例远比农耕的要低,如果不考虑赋税,一个农民耕八亩地就能吃饱肚子了,而牧民呢?八亩草场还不够塞牙缝,如果一家五口人想要吃饱,那么至少需要六千亩草场的产出,当然这个数据也是混蛋专家计划出来的,他们只是把骏马和羊的日常消耗,产奶,除了人均消耗计算出来的,这个数据不准啊,无论再怎么肥美的草场也没有人工种植的苜蓿草产出多。

再次,资源匮乏。像布匹、盐、铁、茶叶等等这些看似很普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稀有资源,可遇而不可求。草原并不缺乏铁矿,但是由于技术落后,人口稀少,突厥人根本没有能力开采这些资源。

至于缺盐就不用我说了吧?有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半个月不吃盐,你就知道没有盐是多痛苦的一件事了。

当然,最最可怕的还是内耗,那些占有绝对优势的大部落是不会坐视小部落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小部落的人口超过两万后,大部落就会派人过来给他们两个选择:是加入我们部落,还是战争?不管选择哪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事,一个个原本欣欣向荣的部落就这样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由此可见,塞外放牧一点都不浪漫,自驾游的时候玩玩还可以,真把这个当成终生制职业你就惨了。

在草原上看到胖子,不是勋贵就是部落首领,只有集结一个部落的资源,才能喂养出几个胖子。

这对于急于需要颉利方位的苏定方而言,简单就像久旱逢甘霖,苏定方微微一拉骏马的缰绳,骏马仿佛明白了苏定方的用意,它直接前蹄腾空,后腿一甩,几乎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原地飘逸动作,直接冲向那堆篝火。

苏定方弯腰薅着那名白胖的突厥人的胳膊,直接拽到马背上。要知道这名白胖的突厥贵族,足足两百多斤,而苏定方只是单手。

经过剧烈震荡,这名白胖的突厥人醒了过来,不过他的眼睛被额头的鲜血迷住了,他看不到苏定方的脸,不过他的大脑有意识,感觉像一阵风一样被颠簸着,就知道遇到了突厥人。

唐人可没有苏定方这么好的骑术。

苏定方用突厥语,而且还不错,他可是跟着刘黑闼多次去到突厥,所以他急忙用突厥语道:“唐人追过来了,可汗在哪里,我去把唐人引开!”

如果苏定方直接问颉利在哪?那名只在弥留之际的突厥贵族肯定会警觉起来,只不过苏定方要引开唐军,避免把唐军引向颉利,在这名贵族看来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河、河边”

话没有说完,这名白胖的突厥贵族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就成了一具尸体,苏定方没有浪费,用刀砍下他的脑袋,挂在马脖子上,继续前进。

虽然突厥贵族没有说明白,河,定襄有的是,而且还有四条,分别是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四条,黄河在定襄郡西北,而且颉利绝无可能在黄河河面驻营,距离太远。

当然也不可能是滹沱河,因为滹沱河发源与五台山,在定襄最前边,他们已经穿过了这个河,当然也不可能是桑干河,桑干河同样也在定襄南边,距离定襄三十余里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在汾河边上,汾河源自管涔山,河道宽度七百八步,终年不冻,方面突厥人取河水自用,这才是颉利可汗驻营的主要原


状态提示:第一二三章颉利可汗跑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