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了菜市,虽然不懂什么叫集群效应,但老百姓的智慧却是不可小觑,自发的达到了集群的效果:卖菜的在一处,卖鸡鸭鹅的在一处,卖锅碗瓢盆的在一处,卖筲箕、萝兜的在一处……

现在天才蒙蒙亮,林静她们来得早,占了两个好位置,把背篼放了下来,摊开一块塑料薄膜铺在地上,将菜放上面整齐的码好。

林静把小板凳解下来,让女儿坐着。

隔壁卖菜的老大娘看到林静卸下来的折耳根,说:“这不是折耳根吗?这玩意儿也拿来卖?”

林静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小孩子闹着玩的。”

老大娘看了肖清荷一眼,啧啧道:“这是闺女还是小子啊?”

肖清荷那一头狗啃似地头发,还真是容易让人误会。

肖清荷轻声道:“奶奶好,我是女孩子。”

老大娘笑眯眯的道:“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不过你这些折耳根怕是没人买哦,这东西味儿大,吃起来又涩,没多少人喜欢的。再说了,这东西漫山遍野都是,真想吃,跑山里自己挖一点就是了,谁乐意花钱买?”

肖清荷说:“折耳根凉拌的时候撒点白糖,就不会涩了。”

老大娘就呵呵笑道:“白糖那么精贵的玩意儿,谁舍得拿去凉拌折耳根?”

肖清荷抿嘴一笑,不管什么时候,总归是有人不缺钱的,白糖对于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的确精贵,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凤鸣乡虽然是个小乡镇,但肯定有不缺钱的人。

果然,没多久就有一个身着青布棉袄的老妇人过来问价了。

“这是折耳根吧?怎么卖的?”

肖清荷见她衣裳整洁,一个补丁也没有,便知道她日子过得不错,说不定还是个有身份的人,有心给她留个好印象,便脆生生的道:“奶奶好,这是我昨天才去田坎上挖的,都是挑的最嫩的,一直用泥裹着根保着鲜,今天出门前才洗干净的,只要两分钱一把。”

老妇人拨弄了几下,点头道:“的确挺嫩挺新鲜的,这一把是半斤吧?”

“是呢,都是半斤一把的,秤都称得旺旺的。妈,你给奶奶称了看看。”

林静随意拿了一把折耳根放称上,拨到半斤的准星儿,果然,秤杆高高的翘了起来。

老妇人满意了:“我要两把。”

她仔细的选了两把自己感觉最好的,看到旁边的竹笋,问:“笋子怎么卖的?”

林静说:“楠竹笋八分,慈竹笋一毛。”

“贵了点吧……”

“奶奶,不贵的,您看这楠竹笋,多嫩呀,您掐一下试试,是不是很嫩?您再看着慈竹笋,一尺不到,完全是挑最嫩的挖的。您要是炒腊肉,就买楠竹笋,要是炒新鲜肉,就买慈竹笋。”

“那称一斤慈竹笋吧。”

林静忙给她称了一斤,她正准备付钱,肖清荷又说:“奶奶,您还要买点别的菜不?我家的莲花白又甜又脆,青菜也很嫩。您拌个折耳根,拿笋子炒个肉,再炒个蒜蓉莲花白,煮个青菜汤,有荤有素,有汤有干,有凉有热,简直就是绝配。”

老妇人呵呵笑道:“哎呀,说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三菜一汤,这可是干部的标准啊,我家可吃不起哟。”

肖清荷说:“奶奶一看就是有文化,有身份的人,家里条件肯定好,您都吃不起,还有谁吃得起哟?”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有几年了,现在的人已经不再像十年前那般耻于谈钱了,老妇人被肖清荷捧得心里乐呵呵的,笑着说:“你这小姑娘还真会说话,行,那我就再买个莲花白,称两斤青菜。”

林静连忙给老人家挑了一个看着最漂亮的莲花白,上秤一称,四斤二两,又称了两斤嫩嫩的青菜出来,说:“折耳根两把四分钱,笋子一毛,青菜两斤一毛二,莲花白四斤二两两毛一,一共四毛七。”

“便宜点,四毛五。”

肖清荷忙道:“奶奶,您就行行好给四毛七吧,不然一会儿回家,妈肯定要把少的两分钱算我头上。来之前妈说了,我挖的折耳根,卖的钱全归我。这样,我再送您一把野葱,野葱配折耳根才是绝配呢。”

老妇人笑着打趣:“你野葱卖多少钱一把?白送给我,不还是亏吗?”

“野葱一分钱一把,总比亏两分好嘛。”

老妇人笑道:“你这小姑娘还真是会做生意,行,就给你四毛七。”

肖清荷闻言,便高高兴兴的拿了一把野葱递给她,一边道:“奶奶,我有特殊的选折耳根的技巧,您回去尝尝,我这些折耳根肯定比您平常吃的要更好吃,您要是吃着好,下次赶集再来买啊。”

今天早上她就尝过了,这些浸泡过元气水的折耳根,属于鱼腥草的味道变得浓郁了不少,但口感中的涩味却减少了许多,绝对比普通的折耳根要好吃!

老妇人笑道:“行,真要是好吃,我下回再来买。”

说是这么说,她却不觉得这小姑娘挖的折耳根能多好吃。

不过各个摊子的菜价都差不多,在哪家买不是买?这个小姑娘这么有趣,她家的菜又摘得很干净,没有一根黄叶子、老叶梗,泥巴也洗得很干净,看着就舒服。要是有自己想买的菜,照顾她家生意又何妨?

老妇人提着菜走了,林芳一脸惊讶的看着肖清荷,对林静说:“林静,你家荷花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能说会道了?”

林静也是一脸懵逼:“我也不知道啊……”


状态提示:第22章 卖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