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天下安康>第一百二十八章 加冠之礼(上)

加冠礼的前几日,黄府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忙了起来。

说来黄明远在开皇十八年就应该加冠了。对于他们这种早早出仕的人来说,加冠并不仅仅局限在二十岁,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只是黄明远当时心灰意冷,急着去北方而耽搁了此事。

当然前后两年,黄明远的地位今非昔比,加冠的盛况自是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

冠礼的前三日一早,便由黄明远的大父领着黄氏宗族的人告于祠堂。邹山黄氏的祖祠在邹山,但在长安也是经营了一甲子,各种布置是一应俱全。

因为黄家其实到黄明远也不过才五代人,祠堂内的牌位也没有多少,无怪乎关东世家看不上黄家这样的暴发户。若是像崔家、裴家这样的家族,三间正房也放不下他们七代人的牌位(古礼:祭祀往上七代人)。

其实说是宗族,黄明远大父的大父是兄弟三人建立的基业,邹山黄氏也因此分了三支,下边黄明远的祖父又是兄弟三人,同辈中有十九人成人,到第五代也有百十人了。不过其他两支并没有什么厉害人物,只有黄胤之这一支才算是邹山黄氏的嫡支和中坚。

黄明远的曾大父当年在北魏时担任岐州书佐滞留在关西,后来成了西魏的国子博士,太常少卿,亡于关中,直到北齐灭亡后才被黄胤之迁葬回故乡。

今日除了黄明辽,年长的几位同辈兄弟都在这了。众人不苟言笑,跟着上首的黄胤之跪拜祖先。

众人眼中满是虔诚,心底也充满了骄傲。

大抵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才会对家族这么虔诚吧,要不然怎么会说家国天下呢?家是在最前边的。

这种思想放在后世可能算是违逆潮流的,但在这个时代却是整个国家的根基。黄明远一直认为以小农思想为根基的封建家族是腐朽没落,阻碍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土地革命彻底将其摧毁,现在看来,在这个时代,没有家族将所有人团结在一起,或许整个中国更加混乱。

家族是现在所有人心灵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属地。

“胤之之孙远,族嫡长孙,年渐长成,将以十二月十八日加冠于其首,谨以酒果,用伸虔告”

听着祖父年迈有些略显苍凉的声音,整个家族就在这种庄严肃穆的场面中开始了他的传承与发扬。每一次加冠,代表着家族又一个男子的成年,又一个家庭支柱的出现。

接着占卜,选择主宾。一般候选人有三个,不过这个一般都早就定好人的,哪能临时悔改,不过是走个流程。再说的确也没人比苏威更合适。

当日告祖宗之后,黄胤之便开始戒宾。

也亏得黄胤之主持家中事务,否则黄家都找不出一个能够前往苏威家中的人。当然黄胤之较之苏威的地位也差了很多,但黄胤之是个文人,儒林中薄有盛名,又当过太子杨广的老师,算是勉强对等。

底蕴二字看着好像看不到摸不着,却的的确确的存在。

黄胤之穿着深色衣服,领着黄明远来到苏威府上,出见倒也如日常仪节。苏威也早就在正厅等待着黄家人的到来了。他将孙女许配给了黄家,双方也算是姻亲关系。

双方见面之后,苏威热情的很,不住地恭喜黄胤之。或许黄胤之也是心底里由衷的自豪,所以笑得合不拢嘴。而这种场合的主角黄明远只能侍立在一旁,不发一言。

苏威是真心羡慕黄胤之,有这么好的一个孙子,可谓三代无忧矣。

双方喝完茶之后,便是一套正规的戒宾流程。

黄胤之站起来,对着苏威说道:“胤之有孙远,若某之某亲有孙某,将加冠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

苏威也站起了说道:“威不敏,恐不能供事以病吾子,敢辞”

黄胤之又说道:“愿吾孙之终教之也。”

苏威接着回道:“吾子重有命,威敢不从。”

这场固定的辞让仪式看起来很是刻板甚至有些可笑,但在这个场合却是无比庄重的。无论是主人对正宾的尊重,还是正宾对主人的谦逊都是恰到好处的。这还算是简单的,如果主人家离正宾家很远,其过程更是折腾。主人需要书写初请之辞为书信,遣子弟送达。正宾辞,使者再请,正宾乃许,正宾回复书信曰:“吾子有命,某敢不从。”

一套流程下来,算是苏威正是成了正宾。

苏威与黄胤之又说了会话,这才要离开。黄明远全程陪同,倒也算是品出不少礼的意味。

等到苏威送客,双方出了正厅,苏威拉了一把黄明远的胳膊。

黄明远乃回头望去,苏威小声说道:“明远,你前两日可是去拜访高昭玄了?”

黄明远点点头。

苏威有些愠怒地说道:“真是糊涂,你是什么立场,高昭玄又是什么立场,你在这个敏感的时候怎么可以去拜访他?你知道这会引起多大的乱子。”

“苏公,我拜访高公也不过是以私人身份。”

听到这里苏威更生气了,怒着说道:“什么私人身份,你有私人身份吗?你是新太子的心腹,是天子的重臣,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中,你以为你是私人身份,旁人会管你是不是只代表你自己。况且你想过你去拜访高昭玄,太子是什么想法吗?居安思危,懂不懂。”

黄明远回身行了一礼,不管苏威出发点是什么,总归目的是善意的。

“多谢苏公关怀,明远知道轻重,必不会引起什么额外的麻烦的。”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八章 加冠之礼(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