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承德围棋故事>第四百七十九章、狂士登顶(33)

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

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

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

清朝时期,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

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

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

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

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

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

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

尤其是从家过度到国,这种lún_lǐ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

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政治语境下的强制性劝酒案例,有些妙趣横生,但也有很多案例异常残忍,让人毛骨悚然。

中国历史上逼酒最绝的算是西晋的石崇。

据《世说新语》记载,石崇经常宴请达官贵人,并且喜欢劝酒、逼酒。

他的绝招是,让家里养的美女给客人敬酒、劝酒。

如果哪位客人没喝干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头割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客人碍于人命关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

后来在东晋担任大将军的王敦偏不信这个邪,无论美女怎么劝酒就是一滴也不喝。

石崇毫不犹豫地连续杀了三个美女,以逼迫王敦喝酒。

在中国古代,酒本是政治统治的道具,并非大众饮食文化。

现代人谈到的酒文化更多是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

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酒文化与饮食文化并没有关系。

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祭祀、庆典等礼仪结合紧密,是属于皇家与当权者的上层文化。

酒的稀缺性与神秘性,为各种仪式做点缀,用庄严与宏达的场面诠释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在集权的君主政体下,权力高度集中,得到权力的一方极为恐惧失去权力,于是便编制了各种礼仪,举办各种活动,以便维护自己地位的正统与神圣。

由于政权对酒的高度垄断,所以早期的饮酒也被列入政治活动的内容之一,并非现在意义上的饮食文化。

酒是奢侈品,是稀缺资源,唯有皇室与贵族才可以享有。

而皇室与贵族的宴饮行为多披着政治的外衣。

酒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它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所以酒文化一开始就与政治相融合。

饮酒礼仪的庄严,形式的高雅,场面的庄重,都成了政治的道具。

从后期演化出来的酒器可以看出,形状大小无不象征着权威。

酒文化的扩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慢慢自上而下渗透。

统治集团形成的政治性酒文化慢慢向社会各阶层蔓延,影响深远。

从最初的政治统治道具,到普通大众的消费品,酒与酒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深入到国人心中。

可以说,当代的酒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演化过来的,有着政治强制性的阴影。

这是中国酒文化与其他国各酒文化最根本的区别。

酒文化源于政治文化,是传统社会政治统治的道具,后来下移到社会普通大众生活中。

这个过程极为漫长,但也影响深刻,最终高度异化了中国人的人际情感。

在中国,除了皇家法律系统外,社会与家庭的lún_lǐ和礼仪也具有高度的强制性。

宗法社会下,每个人在家中、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以等级来区分,社会上并没有平等的大多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数是不对等的,所有不对等的关系之间一旦互动,就会产生强制性。

家庭lún_lǐ、社会lún_lǐ都是这样。

所谓“国家”不过是“家”向“国”的延伸,“家”是“国”的迷你版。

两者不过是换了身衣服,内核还是一样的。

国家讲究的秩序与原则,反映在家庭里,就是家庭lún_lǐ与礼仪秩序。

普通百姓的酒桌文化不过是宫廷、贵族酒桌文化在老百姓身上的体现罢了。

酒文化带来的规则与礼仪,折射了尘世间的游戏规则,为整个社会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撑”。

传统社会的酒文化与人的身份、地位、权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始终闪烁着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

席位的秩序,器皿的多寡,摆设的位置,与当事人在社会上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完全吻合。

家庭酒桌上森严的等级,以及严格的长幼尊卑,最直观地反映出当事人的血统、地位、权力。

其中隐含着当事人对食物占有的顺序、数量、权力的多寡等。

在家庭中坐错位置,是极为严重的失礼行为。

很多人在步入社会之前,要通过家庭环境反


状态提示:第四百七十九章、狂士登顶(3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