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仙侠修真>太一仙道>第438章高人之言

当地旅游局正在拍摄峄的宣传片,男主持声情并茂地对着镜头朗诵道“此山从来天下少,怪石一一皆悬空。

遍山寻来无撮土,缥缈无际滚飞泉。或如虎豹蹲而怒,或如急湍之上立轻鸢。

这是清代江南状元李蟠歌咏峄山的诗句。

峄山就是一座庞大的石头山,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全是石头的世界。山如垒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石垒成山,石垒成峰。自峰至麓,石涛滚滚,方圆半分,错落天成,欲飞欲舞,大有动一卵则山全倾之势。

石头各取姿势,各守位置,不成列,也不成阵。有的挨挨挤挤,浑然一派浩浩荡荡的大群体,有的遗世而独立,悠然而自得,呈现出一派乱而雅的自然美。

它们不饰雕琢,浑然天成,或古拙,或秀灵,大智若愚,大慧若憨,全无投机钻营的灵巧,亦无补天不成的遗恨,只是默默地看着日月轮回,听着的足音。

无尽的岁月,把一块块的石头铸成了无言的生命,它们或矜持或深沉,或漠然或放达,或坐,或立,或倚,或仆,或揖,或拒,或伏或拜,或蹲或怒,或直插天表,或摇摇欲坠,真是万物俱陈,万形毕肖,其万千仪态令孔子发出了登东山而小鲁的慨叹。

早在二十五亿年前,峄山还是古海槽的一部分,经过了三次沉没四次上升,才石破天惊,重见天日。在时光的长河中,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有石头汲日月精华,得山川灵气,虽然凝结的没有一点水分,没有一点缝隙,但却变得更坚硬,更刚强和自信,也更有灵性与情感。清人王尔鉴诗云恐惊天上人,金钟化作石。不争万籁鸣,千载悬邹峄。同为清代诗人马星冀却说它不争也争了,不鸣也鸣了,其中深意,令人回味。

1989年,72岁高龄的书法家杨宣庭来到峄山,挥动80斤的如椽巨笔,写下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汉字石刻鳌。泰山雄,黄山秀,赶不上峄山的石头。

峄山,以其怪异无双、精美绝伦的石头,从众多的名山当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录制完毕,立即迎来了游客们雷鸣般的掌声。

“朗诵得太动人了,作者太有才了”大家纷纷称赞着。

到了中午时间,兴奋之后的游客们席地而坐,从背包里掏出各种吃食,抛开腮帮子边嚼边扔,顿时,满山遍野,垃圾横飞,随处飘舞。

老者见状,长叹一声,转身即走,燕玄龙立即撵上去,恭敬地问道“敢问老人家尊姓大名来自何方去向哪里”

老者未回答,只顾下山,并不停脚。

他自言自语道“生而无名,行而无踪。

不知所去,但知所归。你们三个是所为何来呢”

燕玄龙闻听心知是位世外的高人,赶紧如实相告“老先生,实不相瞒,我们三人是专程寻访太一仙方的下落,您可曾听说过”

老者摆摆手,说“道本虚无生一,便从一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光。

人在天地之间,犹如石头和草木。

万物一齐,孰长孰短道无始终,孰生孰死

真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可是,没有太一仙方如何长保性命呢”燕玄虎追过来问。

“什么是性什么是命什么是长生”老者问。

见三人均不回答,便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

先天至精,一氤氲是也。

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律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生无死。

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修,形神俱妙。

修道之人身处穷乡僻壤,置深山溪谷,居草野丛林,住简房陋室,茅屋盖顶,柴草编门,桑枝为枢,上漏下湿,阴冷交加,雪霜威压,漂游于沼泽这中,徘徊在山谷之侧。但修道之人并无忧愁怨恨、郁郁寡欢,也并未失掉内心的恬静和愉悦。

这是因为他们早已领悟了天机,能够保全自身的天性,与大道融为一体。生命与形体同出于道,性具有了,命就诞生了。

形体是生命的屋舍,气血是生命的支柱,精神是生命的主宰。自然赐予形体让我的生命有所寄居,自然收回我的形体让我的生命得以自由。

活着不必沾沾自喜,死去也不必悲痛欲绝。懂得自然之道的修行者,会偃息聪明怀抱质朴,视利害如垃圾尘埃,视死生如昼夜更替。

如果不是大彻大悟,谁又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呢”老者边走边说,神闲气定,身轻如燕。

“老人家,您的意思是世间根本没有无药仙方,对吗”燕玄飞问。

“世间之物,莫不是从已有的原物中变化而来。仙方是有,但必产生于道。

修行之人应将所有的精神寄托于内心,从而复归到万物初始的状态。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两情,万物化成。至人探斯之赜而知源,颠倒陶熔,逆施造化,贼天地之母气以为丹,盗阴阳之精以为火,炼形返归于一,炼复归于虚无,故得身与道合。

为了寻求大道,修行之人必须下探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四方,贯通天下。”老者说。

“我们正要去拜祭祀孔孟两位圣人呢。”燕玄飞说。

说话间,三人已来到山脚下,未曾料到的是老者竟从一处拐角推过来一辆残破不堪的菜车,吱吱作响,他跨上自行车豪爽地说“我陪你们去”

太阳


状态提示:第438章高人之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