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乡村小吏在大明>第329章雪峰寺在那

周荣笑道:“嫂子,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咱少詹事,看似文弱,却是个鼎鼎有名的江南神捕,抓盗贼,斗神偷,还抗得倭寇!连皇上都一直奖赏他。”

赵玉娘惊讶道:“小女还真是不识泰山了。”说罢给小舍夹了只大对虾,这下把小舍弄得面红耳赤。

周荣道:“张大人,这对虾,在象山可不算值钱的东西,渔民家平时都有,出海一趟怕吃不完,都晒成虾干。”

王太医终于来了,小校场的病人病情稳住了,从魔鬼手中夺了回来,西北风一阵阵刮来,山上的樟树叶开始染成红色,王太医对小舍道:“戾气都飘到大海去了,把瘟疫也带走了,让他们服些板蓝根便不会出大事。”

出去了整整百天,小舍终于回到了南京,脸让海风吹得赤黑,胡须长得有半寸,像个刺猬,把囡囡刺得直唤疼。

张王氏道:“有你这样的亲爹吗,把女儿弄得像杀猪叫。”

小舍只能乖乖的放下囡囡,被如意按在椅上上,半躺着,红瑶把擦面布泡热,捂在他嘴上。一会儿,便拿着剃头刀“咔嚓咔嚓”的刮了个一干二净。

如意挺着个肚皮,用双手撑着腰道:“你这一趟,就像去了阴曹地府,一下老了那么多。”

张王氏道:“刚才是胡子拉碴的,现在好多了。”她叹了口气又道:“嗨,你们男人啊,都这点岁数了,还像个小孩,没女人在身边就不懂得收拾,在人面前也不嫌弄脸。”

如意道:“这是婆婆从小宠得,等我生了,我就不宠,自已的事让他自已学着做。”

“你个死小娘鱼,我什么时候宠他啦,小时候劈柴挑水割猪草,他那活不干啦,那像你娘,十多岁的女儿,头发也叫我来梳。”

如意乐了:“是的,那时天一亮,我娘说的头话就是:“隔壁婶婶头发梳得好,你叫她梳去!”后来也成了习惯,天一亮,我便朝婆家来。”

红瑶一边替小舍洗着头,一边插嘴道:“少奶奶真有福气,打小就有太太照顾着。”

如意道:“你也习惯啦,让你叫“姐姐”的,你又忘了。”

红瑶红着脸,偷偷掐了一下小舍的耳朵,嘴里却道:“姐姐莫怪,红瑶嘴笨,进咱家门儿都十几年了,一直都这么叫,真是有点习惯了。”

小舍被红瑶摁着头,听着她们的谈话,心里暖暖的,母亲的慈悲,竖起了好的家风,小辈的孝顺使自已的家如温暖的港湾,他在外面的所遭受的一切艰难困苦,在这里都抚得平平伏伏。红瑶的指甲在他耳边头顶,后脑勺不停的挠着,他,惬意的闭上眼睛享受着。

他突然想起什么,便问道:“你们今天绣坊没活吗?”

红瑶道:“货都赶出来了,还有些零活,姐姐娘家父母在那儿料理。”

“郑和公公要的货齐了,可能就要出发了。”

1413年11月,三宝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率领27000余官兵,奉皇上之令,开始了第四次下西洋之旅。

这次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可是准备充分。

送行的除了蹇义,纪纲,黄俨,首辅黄淮也去了苏州刘家港。

天高云淡,江风习习,二百多条海船,在港口一字排开,梵音奏响,郑和依然先祭拜了海神娘娘,他今天穿右衽三尺宽袖的独科花纹绯袍,首戴旁有一尺长展角的黑色幞头,腰带一品用的玉,着皂靴。浓眉大眼、体态健美,让人过目不忘。

江鸥叽喳,小舍听黄准在问郑和:“公公这次要去那么多地方,首站是那里?”

“先去占城,奉皇上之命,赐占城王冠带。”

“赐个冠带,去的人也不少啊?”

“哈哈,黄淮大人是不是也想去?二百多条船,随大人挑选。”郑和还击着。

“我去干吗,一个废材,多浪费一口吃的。”

“大人,道衍和尚上次也坐了我的船,道衍师父坐得,难道你一个首辅大臣坐不得?”

小舍暗吃一惊:“郑公公也会吹牛,上次下西洋是永乐九年六月份后回的。小舍记得,当时道衍和尚正和皇太孙在灵谷寺抓蟋蟀。”

黄淮也吃了一惊,笑道:“道衍和尚真是厉害,不仅有三头六臂本事,还有二个身体。”

郑和指着一旁的马欢道:“大人不信,可以问他。”

翻译马欢拱手道:“道衍和尚确实上了咱们海船,不过……”

“不过什么?”黄淮追问道。

“道衍和尚与几个和尚在福建下了船。”

“为什么又下了船。”

马欢双手一摊,表示不清楚,黄淮想问郑和,郑和已经沿着舷梯往上登了。

小舍想起了泉州方知府说过:“郑和下西洋到泉州曾下过船,郑和是去会见回民宣慰使司郭德广后人郭仕敏的。”他把这事告诉了黄淮。

黄淮道:“郑和信佛,他在福建长乐县太平港捐了钱,建了云门寺和三峰寺塔,可能是托了郭氏的人。另外还特为福建湄洲的大寺请封,皇上特授天妃“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称号,有可能是请道衍和尚去帮忙的。”

“对,道衍和尚是郑公公的师父。”<


状态提示:第329章雪峰寺在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