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卷三 千古奇功 第四百七十章 处境困难的苏俄

当晚,王茂如让人找了一个本地的十五岁的俄罗斯少女送到了米振标处做见面礼,米振标大为兴奋。[网站。。]不过毕竟年纪大了也没有怎么折腾,倒是第二天见到王茂如之后,米振标大言不惭地说:“秀盛,我看你是有作为的人,这次嘛俺也不瞒着你。俺打完这一仗就回去做个富家翁就好了。至于军队呢,你也知道我们毅军的传统,我就交给我儿子了,你可得好好收拾他,别惯着他。现在我全听你的,你说往东我绝对不往西,毅军一切以秀盛你为尊。”

王茂如笑道:“三叔这样说我就放心了,请三叔你也放心,所有士兵我一定一视同仁。”军队继续开拔一路磨磨蹭蹭到了赤塔之后,屡遭苏俄游击队破坏的远东铁路终于恢复了通车。

而正在此时,发生了一件让王茂如没有注意到的事情,那就是巴黎和会谈判横生变故。

这次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足有一千人,而中国代表团来得晚仅仅获得了出席三个名额,比历史上中国代表团仅有两个名额好点儿。

不过让人啼笑皆非、不胜唏嘘的是,中国代表团又因为提交名词的问题自己吵了起来。原来代表团一共五个人,分别是代表团团长外交总长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五个人。但是在上交代表团名次的时候,居然因为排序的问题吵了起来。其中陆徵祥,顾维钧,魏宸组是北方代表,王正廷和施肇基是南方代表,顾维钧深知作为团长陆徵祥在名次上必然是第一位。而他作为外交专家肯定名次靠前,这样一来。南方代表必然心生意见,于是主动让贤,排在第四位,第二位让给王正廷,施肇基名列第三位。b穿越小说吧:b

然而这份递交名单却被北京政府方面否决了,他们要求名次顺序是陆、顾、王、施、魏,因为魏宸组是书记员,故而不管怎么排名都排在最后一名。而王正廷和施肇基见到这份名单之后大发雷霆,他们认为是陆徵祥和顾维钧为了争权故意安排,于是开始攻击两人。

中国代表团的内斗不单被国内记者报道。还被外国记者当做笑谈。在和会期间一时把中国代表团的内斗当做笑料了。当然,尽管代表团王正廷和施肇基有内斗的不良记录,但是在对外谈判的时候忠于职守,为争取山东利益奔走相告,成为中国代表团中最为活跃的力量。

一直以来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一向低下。纵是王茂如率领参战军代表中国参战立功却也并不被重视,只是现在中国代表团谈判的时候更加有底气了。

得知巴黎的消息,王茂如发密电给陆徵祥和顾维钧,对二人说:“巴黎和会一共三项重要议题,第一英美法三国瓜分世界,第二瓜分战败国财产,第三则是支持沙皇俄国扼杀苏俄。而我部干涉军进入俄国境内对苏俄宣战,作为代表团后盾,你们尽可以假使各国若使得中国利益受损。则中国干涉军将改为撤兵支持苏俄为借口争取国家利益。”

在给代表团支招之后,王茂如没有等待他们的复电便率领中国干涉军从赤塔继续出发赶往鄂木斯克。期间中国军队对苏俄游击队展开屠杀,中国军队的“三光政策”让俄国赤地千里人烟,几乎所有俄国人均被赶到了中国境内去了。这一招比起依靠杀人恐吓俄国人,不许他们参加布尔什维克有效得多,毕竟人心是变的人心是可以伪装的。在武力恐吓下俄国人伪装成白俄支持者,而中国人离开之后转身可以成红俄支持者。

但王茂如下令迁移俄国居民,导致了中国军队所过之处,除了被杀死的游击队战俘,就是大批被强行迁徙到中国境内的俄罗斯人。

中国人的借口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分子隐藏在这些居民之中,而我们中国军队没有时间分辨,所以将他们转移到中国,布尔什维克分子在中国没有办法抵抗。当然,俄国居民进入中国境内之后,在黑吉辽热四省被一家一家分散开了,每一个镇子分到一户或者两户,中国人庞大的消化能力和同化能力,相信不久就可以让这些白色人种被同化为俄裔中国人。

驱逐俄国人进入中国境内,让原本人烟稀少的俄国远东地区人口更加稀少了。布尔什维克游击队在此发展不到人员,处境更加艰难。

1919年4月14日,中国干涉军三个集团军,第一集团军王茂如所部十七万人正向主战场急速开赴,举国注目。

而中国干涉军第二集团军李德林部从当初发生海兰泡惨案的海兰泡进入俄国境内,随后对俄国境内的大小抵抗力量展开屠杀,并强行驱逐态度不明确的俄罗斯人来到中国。与王茂如手下那些特别有想法的军官元帅相比,一向听话的李德林对王茂如的命令执行的非常彻底,中国第二集团军所过之处一个俄国人都不剩。

李德林原本籍籍名,却因此(三光政策)得到一个李千里的绰号,出自“李德林所过之处赤地千里”,倒是很得日本人欣赏敬佩。

中国干涉军第三集团军徐树铮所部奉大谷喜九藏之命北上进入锡霍特山之后与苏俄游击队发生激战。徐树铮本来命令手下士兵不得与苏俄游击队激战,但没几天忽然发现苏俄游击队对他们恨之入骨,下手绝不留情。几次损兵折将之后,徐树铮不得不下令士兵奋起反击,并且得知王茂如和李德林的干涉军在俄国实行三光政策气得吐血,这才叫连累辜。徐树铮五年令军队不再演双簧配合表演了。第三集团军配合


状态提示:卷三 千古奇功 第四百七十章 处境困难的苏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