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玄幻奇幻>复婚交响曲>Part 237

薛拯领着薛研的手,从向阳院的活动站回来,走进了院子。

院里人们的话题,马上转向了薛拯:

“薛拯这孩子,出息的很。人家袖标上总是带着个三道杠,那是学校的大队长!”

“这伙子,跟伟人学习,闹中取静。院子里这么闹哄,人家回家就坐在那写作业,看书。还是一直考第一!”

“德珠,你有福啊。这孩子,你是怎么教育的?”

见薛德珠只笑不答,老何隔着墙插话:

“薛拯这子,生脑子就好使!据现在还是少年宫的讲解员呐!”

人们一听,就让薛拯给大家讲上一段。

“薛拯,你这可不能再客气了!都能在外面讲,为什么不能给我们讲讲?”

“要是收费,我们也拿得起呀!”

收费的话,引来一片笑声,也终把薛拯引的站了起来。

薛拯被弟弟拉到院子中间。

“其实,我在少年宫里讲解的知识,很多都是在这个院子里学的。所以讲解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的话。比如,就咱长春的来历,我知道的版本在同学当中是最多的,有六、七个,都是在这个院子里,叔伯大爷们讲给我的听的。”

于是,薛拯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长春名字的新版本。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时候的祈福之语。

因为祈福之地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然而“茶啊冲”历史早于喜都数千载,实则是后人们混为一谈了。

“茶啊冲”可以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称谓。

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个王都。

当时是肃慎南部分支(满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被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

而肃慎的第二代王室,也就在此修建,雏形就是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

那个时假喜都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公元前约1800年,分为两大族,即肃慎南部分支的惠也可以写作“秽”、漠也可以写作“貊”。这两族逐渐迁徙到了喜都后,就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

这个部族,就是满族前身的一个分支。

当时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非常高兴自己部落的兵强马壮。

马上派人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

当然,德惠和合隆这两个地方,到现在还是存在的。

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渐的与中原东汉文化互相交流。

道教也传入扶余,全民都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也就是后期人们口中的二郎神,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

后来,改国都“合龙城”为“罡城”。

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

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然随着历史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唐朝开元时期,长春地区还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

有历史考究,当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的,就是这里。

当然,这里也曾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饶地方。

据,书山府城中被冤枉发配的文人有很多,慢慢的,这里的文化氛围也随之改变,所以也是成为文化之城的一个渊源。

那时,一度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书山广为流传至今的

“书山”也极有可能由此而来。

后来长春已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

也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广泛传入东北亚地区,此后千年一直影响东北民族文化发展方向。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定为国都。后迁都“敖东城”,但隆州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

到了公元916年,契丹建国,逐渐强大。

长春地区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簇出生,遂将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

而到了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

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

当时有道教、佛教、景教。

由于当时信仰人数广大,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

全城大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

那时候,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

白龙付宫殿虽然不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

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

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教堂,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然而,蒙古那边日益强大,攻占了宽城子。

但是,也是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算苦攻下来。

当时蒙古人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


状态提示:Part 23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