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汉之熵>0152:复制

王迪的感觉中,关彝顶着关羽的光环,应该是步履维艰的生存。

但是,这只是他作为一个穿越人的感觉,至少在这段时间内,关羽还没有被神化,所以,光环是不存在的,对于关彝而言,压力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那就是,蜀汉的衰败,与他的这位先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按照谥法来解释,“壮“,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你可以理解为其中一些好听的、壮烈的套进关羽的一生,但是,还有一个“缪”啊,何为“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即便是按照一个说得过去的框架,名气与实际能力不相匹配,也不是什么好听的了。

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政府方面对关羽的态度究竟为何了,对于一个帝国的元老而言,死了四十年之后才得到这个,这和恶谥没什么区别了——这个谥号是在景耀三年才给出来的,看看同一时期其他几位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赵云为顺平侯。所以,当时,关家是有点尴尬的。

对于关彝来说,这不仅仅是尴尬,更是耻辱,本为庶子的他,一切的兴衰荣辱都该和他无关,可是,还能尚公主的大哥死了以后,自己作为继承人(大哥无子)居然只有这个?这不是打脸是什么?一个多么明显的被放弃的信号啊。

所以,当初刘谌组建团队的时候,一被忽悠就加了进来,害怕魏军进城被清算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他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证明点什么。

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关彝是很迷茫的,怎么做心里一点逼数都没有,因为没人教授他啊(庶子,家族的资源根本就没冲他倾斜过,基本上属于散养),团队之中除了自己之外连个武将职业的中层干部都没有,张绍这个不要脸的早就弃武从文了,所以,关彝只能自己去摸索,摸索的结果就是磕磕绊绊。

摔了几次跟头之后,关彝总结了点经验出来既然自己啥也不会,那就模仿好了。

第一阶段,关彝学习模仿的是从关家带出来的几个上过战场的老兵油子,学了点皮毛和基础知识,学了没几天就遇上和盛曼那次较量,好家伙,要不是援军在关键时刻出现,差点就死在起跑线上。

这次战斗给关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坚定了一个方向要抄袭模仿,就找一个够水平的老师,好好学习。

于是,诈降混进永安之后,关彝暗中模仿的对象便是罗宪。

那次攻防战虽然打得很艰苦,可是在他看来,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结果,学了没多久,就要去南中发展了,地势变成了崇山峻岭,防御战变成了进攻战,平原战变成了山地战,好在有霍弋手下那帮长期厮混的山地将领和蛮夷带路党的帮衬,关彝生存了下来,也算积累了一些经验——这就看出乱世习武的重要性了,转职的张绍,到底是没抗的过去。

虽然经验值涨了一些,可关彝也发现自己在军事领域其实并没有什么天赋,尤其是和初一领兵就搅和的南荆州欲仙欲死的李特相比,自己更是一个庸才了。

笨鸟先飞啊,关彝并不气馁,既然笨,那就多付出,多模仿别人好了。

于是,李特那一套一点都不藏私、神出鬼没的游击战,被暗中观察的关彝学了个三四分。

大致分析了一下局势,关彝便将攻击的重点放在了零陵衡阳、湘东、桂阳、临贺新附,尤其是衡阳和湘东,挨着陆凯,所以,是李特重点布防区域,武陵是大本营,也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只要前线兵源紧缺,李特都会首选零陵,这就导致零陵的防御兵力有些薄弱,避实击虚啊,你李特交给我的。

在具体的攻击部署上,几经思考,关彝又推翻了原来的方案罗宪建议的分散渗透至敌军境内,在迅速集结攻击某一点,将敌人充分调动起来后再各个击破。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进入零陵的关彝决定,要模仿,就彻底模仿李特,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既然零陵的兵力如此薄弱,地域如此广阔,那我就多点出击好了。

于是,关起门来研究了四五天,并且找了一些向导,问询了一些当地的情况后,关彝彻底的修改了方针,集中500人为第一分队(也不能分的太零散,必要的集中还是要有的)走资水,在高平一带出现,做出攻击县城的假象,实际上扫荡附近的村庄,如果昭陵和昭阳一带的敌军出动的话就将其牵制住(兵少就干一票),令其无法脱身,那么由800人构成的第二分队就趁虚而入攻击昭陵,如果昭陵守军不动,则第二分队顺流而下攻击只有300守军不到的夫夷。

1000人构建成第三分队,潜行至人烟稀少的都梁一带,大肆破坏,劫掠散落在附近的人口(注意,和李特的屠杀不一样,在关彝看来,这都是财富啊,只能抢,不能杀),大造声势,逼迫已经将人口和兵力都集中在洮阳—零陵—泉陵(零陵全郡的守军有一多半在这里)主动出击,然后第四分队(1300人)走灵渠,切断始安与零陵核心区域的联系,关彝,带着剩余人马,组建第五分队,充当灭火队队长的角色哪里有漏洞就补到哪里去。

在关彝的构想当中,主攻的四路人马全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四路两两相呼应,又有一个预备队做支援,即便有一队出现问题,


状态提示:0152:复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