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贞观俗人>第645章 伊吾

李世民用温彦博,主要还是看中他的才干,他跟戴胄一样是实干者,只是近年温的一些政策立场,跟李世民的路线方针很不符合,他和魏征、王珪更是争斗的激烈。

最终皇帝选择了魏征王珪,而把温彦博和杨师道给赶下去了。

想起刚才两人那般冷漠嘲讽的嘴脸,秦琅不由的有些兴灾乐祸。

温氏三兄弟,大临大雅大有,温彦博温大临,其实远不如温彦弘温大雅得李世民看重,温大雅才是李世民天策府的心腹,因此也很早就封为黎国公、礼部尚书了,只可惜病死的早,要不然早就拜相了。

大有也曾任黄门侍郎,担任机要,可惜也是死的早,如今温大临被贬,太原温氏自然也就不复从前风光了。

王闿白麻宣相,倒是让魏征、王珪十分意外,尤其是魏征,经常跟皇帝对喷,他任尚书右丞,也是天天喷这个尚书、骂那个侍郎,各司郎中们被他弄的提心吊胆,而他又还任着谏议大夫,更是风闻奏事,于是魏征那是怼天怼地怼空气,满朝上下没有不被他怼的。

本来以为能参预朝政就不错了,谁知道居然让他直接做了门下高官官侍中了,门下省掌有封驳审议大权,这倒是挺符合他一惯怼天怼地的风格,人尽其才了。

秦琅马上有些落井下石的开口。

“恭喜魏侍中、王令公了,请两位上坐。”

此话一出,温彦博和杨师中都不由的面色剧变,这也太打脸了。可政事堂诸位的位置,也确实是按职位排序的。

他们已经失去了三高官官头衔,虽还有参政之衔,却也只能退位下位,两人面上红了紫,紫了白,好半天后,终于还是没那个脸皮赖在原位,于是只能黑着脸起身,拱手把位置让给了魏征王珪二人。

打人不打脸,可秦琅偏偏就打脸,还是当面打,打的啪啪响。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跟那些名门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皇帝也不允许他跟他们尿一个壶,既然如此,那也就干脆直接点,看不惯就怼,怼的越厉害,心情越舒畅不说,皇帝也越放心。

“诸位相公,”王闿看到这场面,也是有些暗暗心惊,可看着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两位皇帝心腹相公,也只是在那里假装什么也没看到的样子,便心知秦琅行事看似莽撞,可却也不是胡来。

“宅家让咱家来宣旨时,还曾交了几个条陈,要诸位相公早做商议决断,明日,要在甘露殿举行廷议,到时要听诸位御前议政。”

王闿拿出一个盒子递给了秦琅。

秦琅笑笑,“给房公,他是首相。”

房玄龄倒也没推辞,接过锦盒,先摸了一张条子出来,打开,不由的直皱眉头。

“写的什么?”旁边的右仆射高士廉见房玄龄这模样,也不由的好奇起来,房玄龄无奈的苦笑两句,“诸公请看吧。”

高士廉接过,直接念了出来,“不抑兼并,佃户入籍?”

纸条上就写了这八个字,但一听到这八个字,在座的宰相们却几乎都是皱起了眉头。身为宰相,当然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这说的就是土地制度。

可土地制度,向来又是国之根本,大唐立国之初,推行的土地政策便是继承自西魏北周隋朝以来的均田制度。

均田制度的本质,其实就是朝廷把手中掌握的官田公田,拿出大部份来分给百姓,比如制度设计里,男子成丁之后,官府给他授田百亩,死后可传给子孙的二十亩,另外死后要由官府收回的口分田八十亩。

分了朝廷的田地,那么就得要向朝廷交租,这也就是租庸税制的根基。

可是现在朝廷推行的税赋改革后,已经从租庸制变成了两税法,税法的改革,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均田法已经推行不下去了。

虽说大唐才立国十四年,但均田法确实行不通了,其实在隋朝的时候,均田法就随着天下统一,国家安稳,人口的迅速增加而无田可分。

隋末短暂的十几年战乱,虽然也损失了大量的人口,而李世民继位后还搞了整顿佛道行动,硬生生的从寺庙道观里抢出来大量的土地,但另一方面,大唐经过战争,把各地割据势力消灭,甚至把连疆被侵占的疆域夺回。

许多曾经因战乱饥荒逃入山中的百姓,投身寺院,甚至是被掳到境外的那些百姓,大量的回归,使的大唐的人口迅速的回升。

户籍人口的迅速回升虽是好事,可也带来一个大问题,就是田地的问题。

许多人没田,或者只有极少量田,虽说两税法已经改革了,没田、少田的,不用如以往一样承担沉重的租庸,但失地者还是会有一个问题,他们只能沦为佃户。

而佃户在南北朝以来又称为部曲,他们在国家制度里,是没有户籍的,因此只能依附于地主,他们的人身等都被地主牢牢控制着,他们不能离开地主的庄园,也不能去从事其它的商贩、工坊做工,给其它地主干活等事,各个方面,佃户都得依附地主,受到地主很强的人身控制,比奴隶其实强不到哪去。

甚至法律层面,也都在打压这些部曲身份的佃户,比如律法规定,如果主人奸淫部曲之妻,无罪,称幸。

上到李世民,下到政事堂诸公,甚至朝中官吏们,其实早就知道,均田法其实早就已经跟不上现实,更推行不下去了,边疆之地还有些田地可分,但在中原,基本上都无法再分田均地。

官府掌握的田地越来越少,人口繁衍却越来越多


状态提示:第645章 伊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